|
|
迈向前沿:日臻成熟的学科建设
|
|
2008-10-16
|
作为水利水电科研机构,学科建设是立院之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顺应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制定并不断完善学科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充实了学科发展方向,对若干重点学科予以更大的支持,水资源、水环境、防洪减灾、水土保持、江河治理、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已成为水科院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治水新思路下的学科新格局
水科院成为当今中国规模最大、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机构,成为水利水电科技的领军旗舰,是一代代水科院人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努力拼搏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偏重于对水(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水科院的相应学科重点为水力学、河流泥沙、水工结构与材料、岩土与工程抗震、水电站机电与自动化等,为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培育了雄厚的研究队伍,这些学科现已成为水科院科研的传统优势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逐步由单纯对水(能)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转变为开发利用和保护统筹兼顾,从单一工程建设转向流域综合管理和安全保障。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水科院顺应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制定了学科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充实了学科发展方向,对若干重点学科予以更大的支持,水资源、水环境、防洪减灾、水土保持、江河治理、农村水利等学科领域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已成为水科院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2007年年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体发展规划》正式确定了水科院中长期发展的目标。规划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人水和谐治水理念为指导,以学科发展为核心,以人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为支撑条件,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科体系。
水科院的学科发展规划确定了“突出重点学科、巩固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加强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思路,对14个重点领域进行总体布局,对任务明确、具有一定基础和积累的63个研究方向进行重点安排。一是突出水资源、水环境、防洪减灾、节水灌溉、水沙科学与江河治理、牧区水利等重点学科的发展建设,二是继续巩固和保持水力学、结构材料、抗震、岩土、自动化、机电、遥感等优势学科的发展建设,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水土保持、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等新兴学科,四是加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人类活动的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
学科优势日益显现
2007年年末,水利部部长陈雷专程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调研。他强调要着力抓好学科建设,要坚持面向国际国内水利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新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的重点,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能力,提高面向社会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面向国际、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和服务水利中心工作的能力。
近30年来,尤其是1998年长江大水以后,随着治水思路的转变,水科院学科发展不断调整,突出优势学科,扶植新兴、交叉、综合学科,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水利水电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包括水资源、水环境、防洪抗旱减灾、农业节水、牧区水利、水力学、泥沙、抗震、岩土、结构与材料、机电、自动化、遥感信息技术应用等多专业、多学科。其中筑坝技术、泥沙研究以及水文水资源理论和应用等已步入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行列。获得工程咨询资格甲级证书,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格甲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许可甲级等。这些资质对水科院参与市场竞争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国内35家投资咨询评估机构之一,进一步扩大了水科院的影响力。
优化整合资源,国家级中心和部级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在水利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水科院组建了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农业灌排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后者是水利系统唯一的国家级质量检验中心;组建了水利部水沙科学与江河治理重点实验室、水工程建设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成立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中心和部级中心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水科院在宏观、交叉学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推动了水科院科研的对外开放流动。
实验室建设强力支撑科研决策
1978年水科院恢复重建,试验室基础建设条件简陋,试验设备(仪器)严重匮乏。当时试验室仅有水工试验厅、露天试验场和玉渊潭试验水电站试验场。
20世纪80年代后,在当时水利部、电力部的大力支持下,水科院老一代的领导和专家高瞻远瞩,为水科院实验室的恢复和新建作出了很大贡献,仪器设备数量和规模也有显著增加。在当时新建的实验室中,水力机械试验台、减压箱、高速水流循环水洞、抗震台、离心机等设施被称为水科院的“五朵金花”,其功能和规模均位于国内前列,为我国包括长江三峡等在内的一大批大型水电站工程的枢纽布置、体型设计等的决策提供了强大的科研平台支撑。
2000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水科院的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和水利部对实验室建设及设备仪器购置资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水科院现已拥有本部科技创新基地(水科院南北院),产业化基地(天津蓟县),牧区生态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内蒙古),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研发实验基地(北京大兴),水资源、环境与生态灾害研究实验基地(北京八达岭)等大型现代化的实验基地,以及若干分布于各地的野外监测与综合管理试验基地,拥有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实验室,承担着不同学科的实验研究任务。
水科院已逐步形成了以部重点实验室、院专业实验室为主要架构的实验设备优良、实验方法和技术先进的科研支撑平台体系。拥有2个水利部重点实验室、9个研究中心,各类专业和综合试验室32座。现有重要大型仪器设备156台套,总值近38亿元。水科院现拥有大量的重要科学仪器设备,其中大型高速水流减压箱、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离心模拟试验机、水力机械实验室等的规模和性能均位居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先进水平。
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和专业试验设施,为水科院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平台,为我国许多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中的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
作者:
赵建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