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对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而言,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年份。经过50年的风雨兼程和岁月洗礼,她迎来了50岁的生日。
回首水科院50年的风雨历程,前20年是在新中国百业待兴和老一辈水科院人艰苦奋斗、开创水利科学事业的创业时期,众多的水科前辈为水科院的厚积薄发储备了坚实的专业科技基础和水科文化。近30年,水科院人沐浴国家改革开放春风,乘风破浪,全面开创了水利科技事业的新局面,是水科院蓬勃发展、人才辈出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时期。
溯源初创(1958—1968)
1958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诞生了,她是由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和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三家合并而成。
当时她不仅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而且还有全国一流的科研设备和科技人才,有从国外冲破重重困难归来的专家,有新中国派出去进一步培养的技术骨干,还有新中国自己培养的优秀知识分子。
在这样一个优秀人才汇集的集体中,人们普遍为一种奋发求知的氛围所熏陶和感染。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状况,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向科技进军的热潮。
曾经历组建过程的教授们无不感叹,那时候水科院汇集了一大批刚从美国、苏联回国的专家,加上原有的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水科院成为全国最大的与水有关问题的研究机构,主导着国内水利科学的研究方向,配合当时蓬蓬勃勃发展的水利水电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水科院历史可追溯到1933年,当年中国最早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第一水工实验所,由现代水利的奠基人李仪祉在天津创办。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水利科学研究在中国落地生根。新中国成立后,它于1955年并入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成为水科院的组成部分。
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935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水工试验所,1950年更名为南京水利实验处。众多专家学者北迁北京,于1954年开始筹建,1956年7月正式成立水利部领导的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设有水文、泥沙、水工、土工、结构材料、土壤改良、水利史、仪器研究及实验工厂9个业务部门。
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是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于1955年合作筹建的,内设泥沙、水力学、水工三个研究组。
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是1956年成立的试验研究机构,下设水工、土工、建筑材料、结构及电器5个专业室。
1957年,国务院规划委员会决定将性质相同、内容相近的三个单位合并,形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水利水电科研中心。合并分两步进行,首先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与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于1957年12月合并,然后又与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于1958年6月合并,名称为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科学研究院。三个单位合并后的水利科学研究院已成为综合性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机构,1959年6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张子林是水科院自1958年合并组建后的第一任院长。
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从组建到初步发展的10年中,主要开展了水利水电基本理论及工程建设中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研究,服务于相关行业的生产需求,并总结了我国人民治水历史的丰富经验,提出了河网化的规划标准、技术措施,编制了各地区的水文图册和中国水文图集,提出了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动荡变迁(1968—1978)
从1969年到1978年初,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经历了10年动荡时期。当时85%的人员被下放,机构被撤销,仪器设备被破坏,房屋被挤占,使上世纪60年代中期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被迫中断。然而对于当时的很多人来说,特殊时期让他们的科学研究有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体悟。他们依然发扬了老作风,并积极承担、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
由于设计单位缺乏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的经验,三门峡水库在投入运用后泥沙淤积十分严重,而且不断向上游渭河延伸,直接威胁到西安的防洪安全。
1968年11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抽调10名科技人员,成立三门峡工程改建小组,张启舜担任组长,离京赴三门峡,现场研究解决的办法。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1969年6月在三门峡市召开了晋、陕、豫、鲁四省会议,会议对再次改建和水库运用的原则以及改建的规模进行讨论审查,张启舜在会上介绍了改建规模及水库运用方式的研究成果,提出工程改建的原则是在确保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合理防洪,排沙放淤,径流发电”。这些建议获得了四省领导的同意。
三门峡工程的第二次改建实现了冲刷坝前淤积泥沙的目的,距坝110公里的潼关河床高程下降了2.0米,水库淤积向上游发展的趋势也得到控制,在保证水库防洪作用的前提下,取得了减淤和兴利的效益。“三门峡工程改建水库的泥沙处理”这一项目还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奖励。张启舜作为该项目的主要人员还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
1975年,在水利电力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设置了水利电力部科学研究院。水利电力部科学研究院是部的科研组织管理机构,负责组织管理水利电力部科学研究工作。内设6个部门:政治部、办公室、水利水电科研处、电力科研处、财务供应处、行政处。
1975年12月,为了充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效益,确保全国重要水库及主要河道防汛的安全,水利电力部科学研究院决定成立水利电力部水利调度研究所。主要任务是掌握全国重要水库和主要河道的水情资料和水利工程情况,建立水情、河道和工程档案;研究暴雨洪水预报方法,进行水文预报,发布水情公报和雨量图等等。
一直在水科院岩土所工作至退休的教授级高工刘杰回忆说,“文革”期间岩土所“敬业求实,奋发图强”的精神没有改变,正是这种精神鼓舞着科研人员,坚守岗位,并逐渐懂得了在逆境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边探索边前进,提高了从实践中寻求课题,以及科研工作的分解综合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恢复重建(1978—1984)
在全国科学大会精神鼓舞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于1978年4月恢复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是在原水利调度所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集中力量抓了科技人员的调配工作,1978年调进科技干部192名,到1979年底全院职工总数达1026人。同时把试验室和仪器设备的整修做为重点,在购进新仪器设备时,也注意组织力量进行研制。全院人员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着边筹建、边整顿、边科研的方针,1978年当年就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到1984年12月已建起11个研究所(室)、3个中心、1个工厂,人员达到1462人,新建办公室、试验室1.4万平方米,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这一时期主要承担《1978—1985年全国技术科学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水利水电的重点项目,及《1978—1985年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重点项目的研究任务。
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水科院恢复建院后,张光斗、林秉南、张泽桢、杨德烨、陈炳新、梁瑞驹、高季章先后担任过院长。1978年底水科院被下放的大批科研人员从各水电工地调回来。经过“文革”动乱和下放劳动,回来的人多已是两鬓霜白了。但是人们都攥着一股劲,决心要把损失的时间找回来。无论是恢复工作的领导层还是科研技术干部,不仅要把国内的实际情况尽快熟悉起来,还要把握改革开放的精神,对几十年被隔绝的国际上与水有关的科技进展情况进行较深入地了解,以便迎头赶上去。
当时水科院正值恢复重建之初,百废待兴,院里的有识之士基于对全院人才队伍长远发展的考虑,克服重重困难,下决心恢复了对研究生的培养。
1978年水科院恢复重建后招收的前3届研究生,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带着全国科技大会春风激发起的对祖国水利水电科技事业发展的深深期盼,怀着既兴奋又多少对水科院这个国家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殿堂忐忑的心情来到水科院,开始了新的学习历程。
改革发展(1984—1994)
从1984年12月到1994年9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经历了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阶段。10年来,科技人员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树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注重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
1984年9月,水利电力部批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为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全院开始了由国家事业费开支变为有偿合同制和科学基金制的改革。对于科技开发型研究所,试行上交递增包干经济责任制,对内实行课题承包制,对外实行有偿合同制。社会公益型研究所,则实行科学事业费包干使用制度。职能部门实行管理和服务分开,管理部门逐步建立健全定岗定员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后勤服务部门推行全额承包制。1991年11月,由于水电两部分开,水科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能源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在改革中学习,在改革中完善。
原财供处处长熊安良回忆说,院领导十分重视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学习。当时的张泽祯院长在院务会议上及时向所、处领导讲解科技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技术合同和科研成本等问题。院领导很重视兄弟科研单位改革的经验,积极参加水利电力行业在北京的三个科研院定期组织召开的科改信息和经验交流会议。为了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院在改革的初期,还举办了科技改革经济管理培训班,当时陈炳新院长亲自到班上讲话,要求大家积极配合,把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做好。把商品经济、技术合同、科研成本、经济效益等概念引入科研管理,运用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管理科研工作。
院科技体制改革起步后,给院里带来了很大压力,也带来了很大的动力。改革进一步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从领导到科技人员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不仅要努力出成果出人才,而且要出效益,注意降低科研成本,面向科技市场,多揽科研项目。每年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和横向科技合同都按计划完成,科研后劲不断增强,院、所经济实力提高,职工收入不断增加,科研条件和职工生活有所改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全院发挥了科研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努力开拓外向型科技合作,为了实现科工贸一体化,院里成立了北京科禹水工程技术总公司和爱德服务总公司,各所也相继成立了分公司。10年来,水科院结合葛洲坝、乌江渡、安康、龙羊峡、东江、二滩、三峡、五强溪等水电站,广东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陡河、湛江、分宜火电厂等国内数百项水利、水电、火电、核电工程和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等,提供了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解决了生产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科技体制改革10年,全院共出科研成果333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1项,院级优秀成果奖730项。
再创辉煌(1994—2008)
时值中年的王浩院士说:“从1985年至今,我非常荣幸地在水科院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成长,有幸参加或主持了较多当时非常有影响的科研项目。在此,我很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创造的稳定的社会局面和有利的科研环境,感谢各级领导、水利前辈、水科院给予我的偏爱和团队成员富有成效的合作。应该说,是他们成就了我。”
随着结构调整、领域扩展,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1994年9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王浩院士在这样的时期迎来了他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飞跃。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淡化取消了课题承包制,形成以研究室为基本核算单位,加强各研究所的经济调控能力,大中型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重点项目实行所(中心)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以公益型为主的研究所,紧紧围绕水利行业基础性、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任务开展研究,并配合流域前期工作,火电、核电建设中的水工工作,开展综合咨询业务,向事业型转化。以产品开发为主的研究所,走“产品开发—生产经销”一体化的路子。以工程型为主的研究所开展承包中小型工程,开辟现场测试、监测和原型观测等业务。努力扩大信息渠道,加强内联外合,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管理部门则实施“减人增效,竞争上岗”。后勤服务部门则向社会化管理过渡。
近年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逐步调整以往的研究领域,开辟了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安全自动化监测、工程安全鉴定、中小水电站的技术改造和增容扩容、高新技术在水情测报和电站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等新领域。拓展了国际合作项目和科技产品的出口创汇业务,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欧盟,日本、德国、法国、美国、英国、伊朗、马来西亚、印尼、苏丹、韩国、越南等国家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加强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力转化工作,1997年全院新增合同额突破亿元大关,并呈逐年递增趋势。2007年科研合同额达到6.18亿元。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已成为全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心。解决了水利水电建设中许多关键性和带普遍性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及科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正如水科院院长匡尚富所说,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水科院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不断胜利的道路,赢得了今天的成就。在今后的岁月中,在新的征途上,全体水科院人将继续秉承50年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把水科院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水利水电科研院所而努力拼搏,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