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雷志栋: 农田水利科研要为农民谋福祉
|
|
|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悠久,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也不断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农田水利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灌区规划、灌溉排水技术、作物灌溉制度等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而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突出,节水成为农田水利研究的重点。 为了缩短我国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农田水利应用基础理论方面开展了有关农田水循环、农田中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迁移、农田作物根系吸水、农田污染物(化肥、农药等)迁移等的研究。为了提高我国的灌溉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在使用地面灌溉的情况下为了节水要平整土地,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使用激光平地机等。但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过去基本从国外引进,现在加大了研究开发的力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疆自主研究并大规模应用的棉花膜下滴灌,既节水产量也高,所以有专家说,节水灌溉考察可以去以色列,也可到新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担的有关“863”项目,对节水灌溉的设备器具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开发,生产应用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上述应用基础理论、实用节水设备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对于推动我国农业节水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从事农田水利科研人员来说,根据国情研究一些在生产中能够推广应用的节水方式和设备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基础性的研究也不可忽视。 从发展的趋势看,我国农业用水将会处于零增长,乃至负增长阶段。在农业用水不增长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农业发展得更好更快,让农民确实得到实惠,从事农田水利建设与科研的人员应该在这个背景里去寻找、归纳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是我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综合性院所,是我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主要和重要的基地。水科院拥有极具优势的研究队伍,长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推动我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水科院迎来组建50周年之际,我们希望水科院在已有成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我们相信,水科院将在我国重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上有更突出的成绩,在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为中国和世界作出更显著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
|
作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