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四一:全面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2008-10-16

  胡四一 水利部副部长

  现代水利周刊:科技创新对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您认为,水利科研创新目前面临着哪些发展机遇呢?
  胡四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水利事业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都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水利科技创新面临着以下重要的发展机遇:
  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发展,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全局,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水利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领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国水利科技的总体水平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水利科技原始创新不足,对治水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刻,治水模式转型实践的科学基础和适用技术还有待完善,部分水利学科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解决水问题还缺乏深层次的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以及集成创新,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缺乏等等。水利科技必须紧紧把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加快提升水利行业整体科技实力,为促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历史机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防洪形势更加严峻,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关系更加复杂,破除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更加迫切,我国水利进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践行治水新思路,破解四大水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维护河流健康,实现人水和谐,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指引,离不开科技手段的支撑,离不开利用高新技术对水利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将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科学的治水理念、坚实的理论基础、可行的实现策略和有效的关键技术。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治水方针,不断提高水利科技创新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
  三是当今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创新成就事业,科技引领未来。在未来的水利科技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宏观战略问题的探索,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研究水、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要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与渗透,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中国水问题;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以水利信息化带动和实现水利现代化。水资源和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国家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科技发展战略重点的优先位置,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一时代机遇,全面提升我国水利行业的科技含量,着力提高解决水资源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和水利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四是全球经济和科技一体化的国际机遇。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国家间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增强。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资源危机等,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共性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及时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密切跟踪国际水利科技前沿和热点问题,不断扩大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的领域和范围,充分利用全球水利科技资源,努力实现水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水利全面登上国际舞台。
  现代水利周刊:在今年3月份的全国水利科技大会上,陈雷部长将全面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科技面临的6项重点任务之首,请问您对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有何设想?
  胡四一: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和体制保障。
  要在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研究解决目前仍然存在的科技力量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和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落后等问题,着力解决改革有关政策、体制和机制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强引导科研院所进行学科调整、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加强和完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运行机制。
  “十一五”期间,要以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为基础,建设2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个创新基地要明确定位,发挥各自专长,在学科布局上各有侧重,在学术方向上要体现特色,突出优势。长江、黄河流域要积极探索推进以长江科学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为依托,整合流域内其他科研力量,建设长江、黄河流域的科技创新中心。其他流域机构要研究如何依托现有流域科研单位,广泛吸纳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形成具有本流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地方水利科研院要在地方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内积极参与改革,逐步建成地方水利科研中心,服务地方水利工作。要在水土保持、农田水利、水文等不同领域加强和新建200个左右的科技实验(试验)站,择优推荐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野外台站建设范围。要加强与中科院野外实验站台的科技合作,推进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需要强调的是,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艰苦努力,通过体制改革整合资源,通过平台建设提升能力,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人才,以任务带团队,以团队促网络,以网络建体系,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现代水利周刊:今年,中国水科院迎来了组建50周年。您对水科院未来的发展有何期望和要求,对水利科研工作者有何建议和希望?
  胡四一:历经50年的发展,中国水科院在水利水电领域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成果推广应用,以及科技企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已成为我国水利水电行业学科门类齐全、科研人才众多、专业覆盖宽广、科研设施先进、科研成果丰厚的综合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国家级水利水电科技研发中心。
  中国水科院自组建以来,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需求和世界水利科技前沿,长期致力于水利发展和水利水电工程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承担了大量基础和应用研究、重大战略和规划研究、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取得了众多基础性、原创性、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和重要进展,筑坝技术、泥沙研究以及水文水资源理论和应用等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或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些研究成果为国家不同时期相关规划、重大工程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了坚实有效的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水科院在我国水利科学发展中发挥了历史性作用,是水利科学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基地和思想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一批水利科技领军人物,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水利水电科研成果和先进的研究平台,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利水电科技问题,并能在科学理论、技术方法、研究思路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对世界水利有所贡献。
  中国水科院要始终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水利科技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分析和应对可能影响我国水利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各种挑战上,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在把握和解决可能影响我国水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上,加快推进水利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水利部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中国水科院的发展,努力把中国水科院建设成为队伍精干、优势突出、代表国家水平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试验基地,从而使中国水科院更好地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
  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要以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水和谐发展为己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积极投身于水利科技创新主战场,深入研究水利重大科技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力争在促进我国重大水问题的解决方面取得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