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国家需求推动水利水电科技进步


2008-10-16

  嘉宾:匡尚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1 国家需求推动水利水电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促进水利水电科技腾飞,精神传承铸就水利水电科技辉煌。

  现代水利周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走过50年,水利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回顾发展历程,有何感触?
  匡尚富:1958年至2008年,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50年,是我国水利水电事业蓬勃发展的50年,也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创造辉煌的50年。50年来,我院乘科学发展东风,加快科技跨越步伐,科研事业不断发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推进,科研条件不断完善,内外交流不断拓宽,建立了开放性的科研格局,营造了和谐的院所氛围。回首漫漫征程,我院今日的成绩来之不易。作为中国水科院组建以来的第九任院长,身处承前启后的历史时刻,承担着跨入新世纪的历史重任,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感触良多。
  首先,国家需求推动着水利水电科技进步。科技要发挥有效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必须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我院组建50年的发展历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水利水电科技需求的一个缩影。从上世纪50年代,国家对解决水利水电建设中关键技术问题的紧迫性到70年代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及重新确立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90年代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到21世纪可持续治水新思路的确立,我院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和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脉搏,始终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和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开展研究,水利水电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
  其次,科技创新促进了水利水电科技腾飞。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重要基础,是促进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组建50年来,我院始终加强科技创新,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结合水利水电行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谋划发展、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在高坝筑坝关键技术、岩土工程、工程抗震、安全监测等领域积累了丰富成果;在筑坝技术、泥沙研究以及水文水资源理论和应用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行列;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几乎所有重大水利工程的决策、规划、咨询、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再次,精神传承铸就了水利水电科技辉煌。中国水科院历经50年风雨,已发展成为规模宏大、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凝聚了几代水科院人的智慧和心血。他们中有享有盛誉的两院院士,有卓有建树的行业专家,无论是艰苦的建国之初、动荡的文革岁月还是开放的改革时代,他们都矢志不渝地献身水利事业,挥洒激情与汗水,燃烧青春与梦想,正是他们传承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和“创新、求实、敬业、奉献”的水科院精神,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奠定了我院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铸就了一个个水利科技的辉煌。
  50年来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坚强领导,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水科院人对水利水电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离不开高瞻远瞩、放眼全球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50年的实践也证明,只要我们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不断吸取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坚持科学发展,我们的事业就能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2 四大水问题对国家的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安全等国计民生领域带来严峻挑战。

  现代水利周刊:现阶段,水利科研工作面临哪些新的问题?
  匡尚富: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和挑战。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控制着经济社会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也是这三大制约的共同交集和主要因素。我国当前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给国家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安全等国计民生领域带来了严峻挑战,成为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我国在经过一个时期的经济粗放型高速增长之后,长期形成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表现在水资源、水能资源、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和水公共安全方面的深层次积累性问题更加复杂。如何立足中国的国情,同时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解决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三大瓶颈制约问题,为新时期水利水电科技工作乃至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民生水利需要有力的科技支撑。民生问题始终是我们党高度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重大问题。饮水安全、防洪抗旱与减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乡水环境整治、农村小水电开发、水利血防工作等水利工作,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也是水利科研院所的社会职责和工作重点。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效的科技保障。生态文明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建设节水型社会,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利用,加强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水体修复力度,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等,都是建设生态文明在水利行业的具体体现,需要水利水电科技提供有效的科技保障。
  三是国家重大水电工程建设需要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未来20年将是我国资源、能源发展的高峰时期,随着一系列大型水电站、南水北调等长距离调水工程的陆续兴建以及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高坝大库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面临的各种技术和环境保护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已有工程的安全管理和除险加固等需求日趋紧迫,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亟待开展,这些都需要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

  3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提供科技支撑,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周刊:作为水利科研单位,如何做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科技需求,使水利科学研究满足水利事业发展的需求?
  匡尚富:未来10~15年,是我院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我院将遵照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水电科研事业的要求,以建设世界一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为目标,认真践行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提供科技支撑,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首先必须确立明确的科研发展方向。我们将抓住以下两个重点:一是以研究解决水利发展中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基础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重点,为国家和行业宏观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二是以研究解决经济建设中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问题为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和服务。围绕以上两个重点,切实加强四大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一是加强对水利水电发展规律的研究,提高认知水平,遵循自然、经济、社会规律。二是加强对水利水电安全、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构建安全、高效的水利水电开发利用技术体系。三是加强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为实现水灾害的安全防御与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四是加强水利水电综合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研究,为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水利水电科技支撑和保障。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我院将按照“突出重点学科、巩固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加强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思路,培育一流的综合学科体系;按照“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原则,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拓展思路、争取投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创建一流的科研条件平台。
  总之,我们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人水和谐治水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为指导,以人才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平台建设为条件,紧紧抓住历史的大好机遇,开拓创新,力争到2020年将我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