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雄伟壮观的黄河防洪工程和一垛垛整齐的备防石时,就自然联想到了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汛抢险所需石料的采购、存储和运输,联想到了曾经为黄河治理做出突出贡献的石料采运队伍。
人民治黄初期的石料采运
人民治黄初期的1946年—1948年,鲁西南地区军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一手拿枪,一手拿锨”,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开展“反蒋治黄”活动。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复,黄河归故后,河水很快进入鲁西南地区。由于从国民党政府治黄机构接管的堤防工程千疮百孔,残破不堪,险工基石极其单薄,因而堤防险工到处出险告急,防汛抢险料物供应成为燃眉之急。
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当地政府发动群众开展献砖献石、治黄立功运动,人民群众为保障胜利果实和生命财产安全,推倒墓碑,拆除庙宇,砸烂石磙、石槽,有的党员和干部把准备盖房用的砖石也无偿献给了险工。他们用大车拉,小车推,把砖石源源不断的送往各险工,这对当时的险工整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治黄工作的深入和险工的不断增加,仅仅依靠群众献砖献石只能是杯水车薪。昆山县(梁山县前身)开始组织东平湖西岸的金山、堂子、山赵、顾庞、卧牛、路村、侯河等村,以后陆续增加了司里、狗山、朱山、轩堂等村,开采治黄石料。
开采后组织畜力车、人力车和小清河的民船运往国那里和路那里险工。1947—1948年两年,共开采石料6400余立方米。当时支付民工报酬的办法,均以当日《中原日报》公布的小米价格为准折成小米,每立方米石头从开采到运至路那里险工,折合小米30.35市斤。这两年共支付小米193.92万市斤,对解决群众生活困难起了很大作用。
梁山石料厂的建立
1949年汛期,黄河花园口出现12300立方米/秒的大洪水。这次洪水持续时间较长,各段险工出险较多,用石量大增而且急切。根据石料供应任务日趋增加的客观实际,经平原省河务局第三修防处(现菏泽市河务局)批准,梁山黄河段抽调焦少亭同志成立了石料厂筹备小组。同年12月成立了平原黄河河务局梁山石料厂,专门从事菏泽修防处所属各段的石料供应工作。石料厂设财务股和运输股,厂部和财务股住昆山村,租民房办公;运输股在国那里办公,负责收料工作。厂部先后迁移到轩堂、李辛庄等。1950年秋,石料厂正式定居马山头村,仍租民房办公。
梁山石料厂建立以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开山运石,同时在广大群众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运动。结合开山运石工作对民工重点进行了“确保黄河安全、保卫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事政治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民工以战斗的姿态投入到开山运石工作中去。
那时的开采技术十分落后,全凭着一根钢钎一把大锤,炸药也都是民工自制的黑色火药,效力不是很大,每个精壮劳力每天只能开采0.6立方米左右。开展教育后,以石庙村火如玉同志为旗帜发出倡议,在各山塘开展 “一方石”活动,自找对象发动竞赛。在竞赛活动中采取了“重点深入、培养典型、找出差距、推广全线、表扬积极、促进后进”的方法,激发了广大群众爱国主义劳动热忱。根据1951年春季对31个山塘的调查,总平均效率为每个劳动力每天开采0.82立方米,大部分山塘都超额或如数完成开山运石任务,有力的支援了抗洪抢险斗争,确保了黄河安全。
建国初期,国家正处于恢复时期,财政比较困难。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梁山石料厂的干部们经过实地考察和测算,决定取消远距离山塘,重点发展以马山头村为中心的近塘开采,以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195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平均每立方米石料节省运费小米4市斤。全年共开采石料13360.71立方米,计节省小米53444市斤。山塘的集中既方便了领导和管理,又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1951年,石料厂在马山头村修建房屋19间,办公室和宿舍合用。办公室靠墙是几个人的床铺,中间架设一个大案子,作为集体办公之用。在石料开采旺季,所有干部和职工都深入到山塘和料场,安排开采、收购和运输运输。晚上点上汽灯办公,夜里忙到十二点是经常的。那时也没有加班费、夜餐费之说,都是怀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凭着对党和国家的负责精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
黄河石料航运
黄河防汛料物的运输队起源于解放前共产党领导的黄河水兵队。1947年3月3日,根据刘邓首长的指示,冀鲁豫军区成立了黄河指挥部(以后统称黄河司令部),其任务是征集、建造民船,招练水兵,为渡运刘邓大军南下作准备。
6月30日,黄河指挥部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当天夜里把所有船只运下水,分别集中到濮阳县的相城、濮县的李桥、范县的李翠娥、寿张县的孙口四个重要渡口。7月1日黄昏以后,根据司令部的指示,强渡黄河同时在四个渡口进行。先头部队在火力的掩护下,分乘黄河水兵的船只很快在南岸登陆,后续部队也很快到达黄河岸边,大部队利用三个昼夜顺利完成了强渡任务。1948年夏天,为迎接第三野战军南下,黄河指挥部决定让水兵一大队、五大队分别在长垣县高固和寿张县孙口两大渡口架设浮桥。
黄河水兵完成第二次军渡任务以后,即参加了全省的防汛工作,主要运送修坝用的柳、绳、桩等物资。1949年秋黄河指挥部撤消,水兵大队正式转向黄河防汛料物的运输。同年10月水兵大队统一整编,一、二、三、五大队整编后成立平原省河务局财务处运输一大队和二大队,转向治理黄河的航运事业。四、六大队成立航运公司,移交地方交通部门。1952年11月,撤消平原省河务局,原平原省河务局财务处运输一大队划归菏泽修防处,成立了菏泽航运大队,张进山任大队长,拥有木船50只,干部职工523人。船员编制了3个分队,各分队因船舶吨位大小各异,拥有船只和人员不等。船上配备班长领导全船,稍公负责本船技术工作,下设头工和船员若干人。
当时的木帆船有三个种类主要有:一是“大摆子”(也称平摆),船长25.8米,宽10米,吃水1米,载重85吨,可装石料50方。头桅高18米,中桅高23米,稍桅高13米,配备船工29人。这类船的特点是体积大,载重量大,在好风的情况下每天可行使50公里。二是“杨木头”,船长32米,宽6米,吃水1米,载重51吨,可装石料30立方米。头桅高18米,中桅高23米,稍桅高13米,配备船工19人。这种船的特点是船体长,船较窄,装载少,用人少,跑风较快,好风时每日可行驶60多公里。三是“疙瘩”(俗称柏木疙瘩),船长15米,宽4米,吃水0.8米,载重20吨,可装石料12立方米。头桅高12米,大桅高15米,配船工9人。这种船的特点是船体小,装载少,定员少,行使灵活,跑风快,好风时每日可行驶60公里以上。
随着人民治黄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好转,采运队从1965年开始组建机械化船队。1966年由天津新港造船厂制造了“黄采101号”、“黄采102号”拖轮; 1967年由天津渔轮厂制造了“黄采103号”拖轮和“黄采104号”、“黄采105号”自动驳; 1970年和1971年由秦皇岛造船厂制造了“黄采106号”、“黄采107号”和“黄采108号”拖轮。101号、102号、103号分别采用135马力柴油机,单推进器;104号、105号分别采用90马力柴油机,单推进器;106号、107号、108号分别采用2台135马力柴油机,双推进器。这些机船都具有供电、供水、照明、消防、报警等设备。
1971年采运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航运,原有的木帆船大部分改制成驳船,有的改为泥浆船调往兄弟单位。至此,全队共拥有机动船8艘,计1395马力,驳船13艘,总载重吨位达1104吨。机械化航运,把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结束了撑篙拉纤和船工装卸船的历史,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都得到了显著改善。无论是北风呼啸的初冬,还是骄阳似火的盛夏,8艘机船在大河上下你追我赶,每天早开航,晚住港,一天航行十三四个小时。实现机械化航运的当年就完成货运周转量385.7万吨公里,比机械化前最好的1965年增产近1倍;1972年完成周转量567.5万吨公里,又比1971年增产47.1%。在以后的航运中逐年递增。
1971~1980年是采运队发展的鼎盛时期,除完成治黄石料运输以外,还及时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如参加北镇和平阴两座黄河大桥石料供应,也为地方政府运送过建设物资。从1949年梁山石料厂成立到1980年采运队撤消,共为黄河开采运输石料190万立方米。可以说,从河南兰考县的溢洪堰到山东垦利县的一号坝,每个险工几乎都有采运队船只运输的石料。这些石料见证了采运队干部职工的辛劳和贡献。
石料采运职工的奉献精神
1954年9月,遵照山东黄河河务局的指示,菏泽航运大队与梁山石料厂合并,组建菏泽石料采运队,队长仍由张进山担任。这时采运队拥有木帆船46只,干部职工413人。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船工的劳动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任何劳动保护用品,雨天航行时每人只披件破麻袋或蓑衣,有的人干脆什么也不披,任凭风吹雨打。
除了航行以外,他们还要自己装卸船,可以想象当时劳动强度之大。木帆船运输时期,主要是装载上航防汛石料,有时也遵照山东局的指令,装载下航石料支援兄弟单位的防汛抢险工作。木帆船除了下航依靠水流行驶以外,上行主要利用大自然的风力航行。在主汛期或天气恶劣时,河流水深浪急,船不易操纵,航行危险很大,落水和沉船事故也时有发生。在没有风力的情况下,船工们为了尽快把石料运往目的地,就靠人力撑篙拉纤。不论是酷热难当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初冬,船工们都要长年累月的弓腰曲背,一步步、一湾湾地把防汛石料送往黄河各个险点。由于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百分之八十的职工患有关节炎、静脉曲张、胃病等。
1956年2月18日,34号船由丁庄港装载20吨石料运往菏泽段刘庄,该船22日下午航行到范县旧城南1华里的河西岸,由于操作不当,撞在滩崖一个5米的树头上,发生沉船事故。在即将沉船的时刻,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国家财产,以最快的速度把缆绳、蓬布、工具抢救上岸,个人的衣被全部沉入河底。42号船和32号船及时赶到出事地点施救。分队长、共产党员郭廷善召开党员会议,研究打捞方案,要把沉船和石料全部打捞上来,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国家损失。几只船上的工人分成5个小组,每组4人轮流潜入河底摸石头。初春的河水冰凉刺骨,别说潜入水底,就是赤脚站在水里都会冻得发抖。船工们每人喝一大口酒,再往身上搽点酒,然后下水。为了尽快入水,船上的同志要往下踩着下水人的头,使其增加潜水的力度。水性好的连续摸2—3块,水性不好的也要摸一块。就这样,他们轮流摸了8天,终于将20吨石料一块不少的全部摸上岸。由于船体损坏严重,最后采取拆船的办法,将船板全部打捞上岸。在现代人的眼里,一块石头根本算不了什么,对下水摸石头更是不能理解。但是这些老船工们曾在两次军渡中看到无数渡河战士血染黄河,他们深知新中国来之不易,自己必须当好国家的主人;并且,船上的每一块石头上都有开山民工和采运队职工的辛劳,每一块石头都是国家财产,哪一块都不能丢!正是他们这种忘我奉献的黄河精神薪火相传,才使我们的治黄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人民治黄60年的辉煌历史!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6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