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遵循"大水文"发展理念 努力实现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

2010-03-27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苏州分局局长 张晓波

 

  几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部水文局提出的"大水文"发展理念,在省水利厅和省水文局的正确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立足水利,面向社会,逐步探索一条符合苏州水文工作实际的"大水文"发展之路。
  一、编制水文发展规划,完善水文监测体系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苏州是全国开展城市水文工作较早的城市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城市水文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苏州工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集聚增加,城市化率不断提高。2009年苏州工业总产值23704亿元,GDP超过7400亿元,城市化率已达66.25%,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同时由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三十年来苏州水稻面积减少了410万亩,硬质化公路增加了1.2万公里,河湖面积减少了136.7平方公里。这些现象给苏州的水利工作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造成河流阻断、水系紊乱,城市供水紧张、排水不畅,河道污染、环境恶化。同时也使苏州的下垫面特征、洪水传播规律等水文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有的城市水文模式难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必须加快转变水文工作方式,努力提升水文服务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工作的需求。
  我局经过认真调研,针对原有城市水文工作的局限性,提出了苏州全市域城市水文的概念,将苏州古城区的城市水文工作扩展到苏州全市域884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实施。2006年在省水文局的指导下,按照《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苏州市水利规划》的要求,我局与苏州市水利局共同编制了《苏州市城市水文与水环境现代化监测系统建设规划》,该《规划》2007年通过了省水利厅评审。《规划》是在苏州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水利现代化、水文信息化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要求制定的。按照《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苏州市古城区、中心城区及全市域分三个层次布设城市水文与水环境监测站网。几年来,我局按照《苏州市城市水文与水环境现代化监测系统建设规划》的要求,逐步进行苏州城市水文站网建设,先后在苏州古城区、中心城区和全市域共布设各类水文站网400多处,形成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建设水平相适应的城市水文站网体系。
  (一)古城区水文站网
  古城区的范围84km2,代表着苏州城市形象,是苏州防汛重点区域和水环境的重点保护区,该区域河网交织,水流串通,有京杭运河等河道40多条,河道总长120多公里。我局在该区域共布设水文监测断面16处,为政府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古城保护的关系提供服务。
  (二)中心城区水文站网
  中心城区是以绕城高速以内地区(西至太湖)约1000km2,是苏州的政治、经济中心。该区域河湖密布、水系纵横,有阳澄湖、金鸡湖、吴淞江和娄江等重要河湖,该区域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7%,河道长度约300公里。我局在中心城区共布设各类水文站网84处。主要是在引水通道、泄洪河道和重点湖泊设立水文监测断面,为城区防洪排涝、水环境保护和湖泊治理提供水文服务。
  (三)苏州全市域水文站网
  在苏州全市域布设水文站网主要依据水利规划的基本思路,按照新的河网水系规划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需要,通盘考虑全市域的站网布设。根据水利规划的"通江达湖"原则,以阳澄湖为中心,形成长江、太湖、阳澄湖等主要江河湖泊连通的格局。集中控制沿江引排水量、环太湖进出水量,环阳澄湖进出水量以及苏沪、苏浙、苏锡边界的水量交换和水质状况。
  一是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沿江大开发发展战略,在苏州市域144公里长江岸线8个国家水文站的基础上增设了36个监测断面,对沿长江36个涵闸进行引排水量测验,为沿江开发提供水文服务。二是在太湖152公里的东岸,布设了53个监测断面,开展环太湖苏州段水质水量监测,为研究东太湖和湖东地区水量交换及其水质变化趋势积累资料,为新一轮太湖治理提供依据;三是在阳澄湖周边布设了26个监测断面,开展阳澄湖进出河道的水量水质监测工作,为保护阳澄湖生态环境,研究苏州水网"通江达湖"提供水文资料;四是在苏沪、苏浙边界布设了22个水量水质监测断面,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解决边界水事纠纷提供水文信息;五是在"引江济太"调水引流主干河道及苏锡两市边界布设了12个监测断面,调水期间每日进行水量水质监测,其余时间每五日监测一次,为调水控藻、改善太湖水环境提供第一手资料,为省政府开展市际边界环境污染补偿提供依据;六是在全市域11个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布设监测断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为保障供水安全服务;七是开展全市域水功能区的水量水质监测工作,在全市域190个水功能区布设了273个监测断面,对全市域水功能区实现了全覆盖监测,每月编制发布苏州市和所属县、市、区的水功能区水质通报,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掌握水功能区水资源量质状况,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功能区排污总量控制以及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立足水利建设,面向经济社会,全面做好水文服务工作
  水文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城市水文工作的加强,使我局城市水文站网不断完善,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逐步实现了由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的转变。几年来为经济社会发展,防汛抗台、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利规划设计、城市供排水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公益服务。
  一是开展水资源论证,为水资源管理服务。我们先后承担了常熟电厂、沙钢集团、张家港市区域供水等90多项地表水水资源论证,完成了常熟澳华铝业集团等20多项地下水水资源论证,对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取水规模和取水水源以及用水定额进行合理的论证,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水文服务。
  二是开展防洪影响评价,为防洪保安服务。完成了东山环岛公路工程、230省道东太湖特大桥、太湖避风港、苏钢集团物流码头和昆山长江引水输水管线等40多项防洪影响评价,为工程建设和防洪河道的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开展水平衡测试,参与创建节水型社会。完成了苏州金猫水泥集团、苏州大学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水平衡测试,为用水单位科学管理,合理用水提供依据,为创建节水型社会服务。
  四是开展排污口设置论证,为保护水环境服务。完成了太仓市污水处理厂、昆山苏杭电子等30多项排污口设置论证,为控制河湖纳污总量,保护水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五是开展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监测工作。承担了太仓环保电厂、望亭电厂、中石油苏浙输油管道等10多项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监测工作,对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人为水土流失进行监测,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提供依据。
  六是开展太湖蓝藻监测和巡查,维护太湖生态健康。从2007年开始,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确保"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蓝藻和湖泛危害,确保太湖饮用水安全和太湖生态健康。我局每年从4月~10月蓝藻和湖泛易发时期对太湖苏州片进行太湖湖泛巡查和蓝藻监测工作,每天出动3辆监测车、5艘巡查快艇,对太湖苏州片的5个饮用水水源地和110平方公里的湖泛易发湖面进行监测和巡查。每年监测分析水样4500多个,巡查湖面2万多平方公里,编制《太湖蓝藻监测和巡查简报》180多期。为省、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掌握太湖湖泛和水质状况,做好护水控藻工作,保障供水安全做出了应有贡献。
  七是开展专项水文服务,为重要活动提供保障。苏州西塘河是古城区重要引水工程,每遇重要活动都要进行调水,改善古城区水环境。特别是在"世界遗产大会"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期间,我局加强水环境监测,及时将水质水量数据提供给水利部门,为重要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服务。为迎接世博会的召开,三月份上海水务局和苏州水利局联合进行了调水试验。我局承担了苏州境内浏河、七浦塘、杨林塘及吴淞江8个断面的水量水质监测任务,经过12天的调水试验,为调水改善世博会期间上海水环境提出了合理建议。我局还充分利用水文行业优势,开展各类专项水文服务。完成了《阳澄淀泖区调水试验水文测验》、《望虞河东岸至阳澄湖区域水文测验》,开展了《望亭电厂温排水对引江济太水质影响的研究》和《吴江临沪电厂温排水对湖泊生态影响的研究》并提交了成果报告,承担了《太湖流域沿江江苏段口门引排水量分析报告》。为业主单位的专业需求提供水文服务。
  八是开展各项规划编制工作,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承担了《吴江市水资源综合规划》、《苏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子报告的编写工作,参与了《苏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完成了《苏州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苏州市水功能区划》,定期编制《苏州市水资源公报》。针对太湖蓝藻爆发的严峻形势,配合苏州市水利局做好各市应急和备用水源地的调研工作,完成了《苏州市应急备用水源地水资源论证》及《吴江市第二水源地调研及论证》工作。 
  九是参与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市水利局委托,从2007年起,我局每年对苏州农村主要河道进行定期水质监测,为改善农村水环境提供依据。先后承担了650公里的农村河道清淤测量和1100公里的农村圩区改造测量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水文服务。
  十是参与太湖生态保护,为恢复太湖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在太湖治理中,我局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太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后完成了《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湖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方案》和《望亭电厂灰场改造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方案》以及《金庭镇湿地生态工程防洪评价报告》等编制任务,参与了太湖渔洋山水源地和金墅港水源地的生态清淤工作,对太湖湿地建设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合理和有效的设计方案,既达到了保护太湖水生态环境,又满足了太湖防洪调蓄的要求,得到了水利部门和业主单位的好评。
  三、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增强水文服务功能
  实现"大水文"发展战略,必须不断提高现代化的水文监测手段和水文服务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几年来,我局注重水文现代化的建设,不断提高水文现代化的水平。在省水文局的关心支持下,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平望、望亭等4个水文站的流量自动测流系统,更新了46处水文遥测站和水情分中心的仪器设备,研发了苏州水情信息查询系统,通过PDA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查询苏州水文信息,为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在防汛抗台和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及时了解和掌握水文信息提供了良好服务。该遥测和查询系统在蓝藻暴发期间和2009年太仓特大暴雨及台风"莫拉克"的袭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355万元的水质水量应急监测车及其附属设备,2009年11月通过了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在淮安二河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和太湖蓝藻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1220万元的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升级改造工程也于今年初竣工,所有仪器设备采购也于近期完成;总投资3200万元的13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分局枫桥基地也将于今年六月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完成和投入使用,将使我局水文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水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建设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水文服务的功能得了到进一步的加强。
  我局在践行"大水文"发展理念,加强水文站网体系建设,开展水文服务工作,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与外省、市和省内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和薄弱环节。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和吸取各地贯彻落实"大水文"发展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和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为全面实现苏州水文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3月27日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