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核心动能 致力生态研究
——黄科院持续开展调水调沙生态影响技术攻关
□通讯员 韩冰
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2002年以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大量科学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持续开展黄河调水调沙,实现了防洪减淤、抗旱保供、腾库迎汛、水库排沙、生态补水等多目标共赢。与此同时,黄科院同步跟进、高位推动,持续开展调水调沙生态影响监测,以高质量成果支撑黄河保护治理实践。
伊洛河口低含沙区
优势互补 持续开展监测
黄科院整合院内科研力量,由水生态环境所牵头,与河口海洋所联合组建水生态环境领域科研团队,共同开展下游河道及河口生态监测。同时,作为河南省水利学会河湖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联合河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等优势科研力量,充分发挥各单位在水文、河势、水环境、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领域的优势,加强专业互补,分工合作、数据共享,建立了调水调沙生态影响联合监测长效工作机制,通过联合攻关,凝聚集体智慧,达成广泛共识。
现场水质监测
2023至2025年,联合攻关团队以小浪底至河口河段及伊洛河口、沁河口区域为重点,沿程布设15个监测断面,监测指标涵盖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等关键生态要素,并采用环境DNA(eDNA)技术辅助鱼类监测,累计投入100余人次,采集各类样品1300余个。其中,2023年,以小浪底至河口河段以及支流河口为主,系统开展调水调沙前、清水大流量阶段、集中排沙阶段和调水调沙后生态监测,摸清汛前调水调沙生态影响总体规律。2024年,以小浪底至花园口河段及支流河口为重点,开展汛前、抗旱应急调度和汛期第3次排沙期间生态监测,揭示了汛期排沙生态影响基本特征。2025年,在小浪底至高村河段及支流河口基础上,开展利津以下5个加密断面生态监测,完成调水调沙期全过程监测,不断深化汛前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及河口生态影响规律研究。
精研深探 凝练共识成果
联合攻关团队结合各自在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的长期研究成果,基于近年来调水调沙期持续跟踪监测数据,通过广泛、深入沟通交流和成果研讨,初步形成得到调水调沙生态影响有关共识——调水调沙生态影响可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河道受到一定干扰,水环境短时发生不利变化,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影响,生物量和密度有所下降等,但对物种影响不大,且在调水调沙过程结束后可逐步恢复。
从长期来看,调水调沙塑造了稳定的河势,下游河道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生生物栖息地日趋稳定,对河流生态系统良性维持呈现有利影响。2008年以来,黄河下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基本维持稳定,河南、山东河段鱼类由2009至2010年的36种和41种提升至2023年的58种。持续开展调水调沙,塑造了稳定栖息地,对水生生物产生了长期有利影响。调水调沙期间向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进行生态补水,为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提升提供了有效保障。
底栖生物样品采集
响应黄河保护法 夯实科技支撑
水库泄洪排沙是世界各国水库均采取的调控措施,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水沙调控应当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根据鱼类行为学特性,在受到干扰时,鱼类有自行迁徙寻找适宜栖息场所的特性。2023年,集中排沙阶段伊洛河、沁河等支流下泄一定量级的清水,在伊洛河、沁河入黄口分别形成7万、12万平方米低含沙区,鱼类种类数量明显增加。2025年,通过伊洛河清水下泄,也塑造了一定面积的低含沙区,对鱼类起到了有效庇护作用。
作为黄河保护治理重要智库,近年来,黄科院持续开展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本底值监测。同时,作为全国水库生态学研究协作网黄河流域牵头单位,由水生态环境所和湖库所组建联合研究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和陆浑等水库的水生态环境调查,不断丰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据库建设,为开展黄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等期刊发表生态相关高质量论文,在中国水利学会年会等高层次学术论坛宣讲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黄科院在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生态效应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下一步,黄科院将充分发挥水生态环境联合攻关团队的技术优势,不断优化完善合作共享机制,持续开展黄河调水调沙生态影响以及黄河流域河湖生态水文演变等相关研究,以高质量科研成果支撑黄河生态高水平保护。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7月18日
作者:韩冰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