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水文监测网 构筑防汛“科技坝”
发表时间:2025-07-03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本报记者 张爽 通讯员 徐俊辉
日前,在北京市房山区水务局办公室,工作人员指尖轻点,覆盖全域村镇的电子地图瞬间激活,河道沟渠在屏幕上清晰延展。切换至“预警总览”,雨情预警、实时水情与风险点位分布尽收眼底。
作为北京唯一区属水文监测平台,这张融合海量数据与智能分析的水文网络,包括全区升级完善的56处水文监测设施,并整合了市区两级117处水文监测设施,为防汛减灾构筑精准的“科技堤坝”。
智慧平台:防汛指挥得力助手
“这套系统让看不见的风险变得可感知、可管理、可控制。”房山区水务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唐芳芳介绍。平台“雨情”模块里,覆盖162处雨量站,平均每12.46平方公里就设有一个站点,水务与气象信息在此深度融合。实时降雨量、小时雨强、预警提示等关键数据,通过多维可视化方式呈现,为防汛决策提供直观依据。
点击大石河支流监测点,关联村庄预警转移指标、降雨量等关键信息立即显示。“我们为不同河段设置了分级预警阈值。一旦实测数据超过阈值并触发预警,点位立即标红警示,系统同步生成精准转移范围清单,同时根据山洪预警级别,一键向特定区域发送避险通知。”唐芳芳解释。
地图上,各站点降雨量以色彩梯度直观展现。“雨情快报”功能可一键提取特定时段内触发预警的站点及产流沟道等核心数据。点击任意站点,其基本信息、降雨量柱状图及关联村庄预警转移指标一目了然。
“水情”模块集中展示实时水位与流量数据。站点按来源和类型分类,便于快速定位。点击地图站点,可查看基本信息、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及预警信息。视频监控支持远程调整视角,将现场实况转化为可拆解、追溯、研判的视频数据。
平台还接入“水利一号”雷达卫星数据,全面升级房山区水务“天空地水工”中的天基监测体系。“雷达卫星具备全天候监测能力,能有效穿透云雨阻隔。”唐芳芳调出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回溯画面,淹没范围的动态演变清晰可见,为灾害救援研判及损失评估提供了关键依据。
切换至“水务大百科”图层,防汛物资仓库位置、应急供水车实时点位等资源信息清晰可查。“如遇突发险情,通过系统可迅速锁定最近物资库,为救援调运按下‘加速键’。”唐芳芳说。
工程升级:监测触角覆盖更广
如果说智慧平台为防汛决策提供数据基础,那么遍布全区的监测站点便是敏锐的感知末梢。在房山区史家营乡的柳林水沟旁,一座新落成的山洪监测站点静静伫立,支架上的雷达流量计经过反复调试,已准备就绪。今年汛前,房山区在重点区域新增的53个雨量站,以及在13条重点防洪河道、43条有居民分布的山洪沟道上新建的水文监测设施,均已建设完成。
为确保信息传输畅通,这109处升级站点均配备了通信“双保险”。唐芳芳介绍,设备箱内的北斗三代模块是关键保障:“即便极端天气导致4G信号中断,备用通道仍能保障关键数据实时回传。”这为极端条件下的信息传输提供了坚实后盾。
站点采用了立杆横臂支架安装雷达流量计,既能有效屏蔽信号干扰,又便于后续维护,显著提升设备稳定性与数据精确度。尤为关键的是,每个新建流量监测点均配备高清水利球机,借助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可自动识别河道漂浮物堆积与异常水位变化,大幅度增强防汛监测能力。
遍布山野河道的“耳目”所采集的海量实时数据,最终汇入新建的房山区水文监测平台,为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精准防洪预警及水安全保障提供强大支撑。“该平台充分吸收原有水旱灾害防御系统经验,融合更广域、更密集的站点数据,实现了全区雨情、水情等水文信息的‘大集成’。”唐芳芳说。
目前,房山区通过系统性升级53个雨量站与56处水文监测设施,实现了全区河流、山洪沟道水文监测的全覆盖。结合精心打造的智慧联动平台,织就了一张更为密实、智能的水文监测网络,让防灾减灾的每一步决策都建立在更精准、及时的信息基石之上,成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防线。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3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