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携手奔赴现代化美好未来

——中非共同推进涉水领域务实合作

发表时间:2024-09-06

  □本报记者 魏晓雯 王鹏翔

  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首场大规模、高规格重大对外活动,暑退秋澄的中国北京,汇聚全球目光。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京举行。围绕“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主题,50多个非方成员领导人、非洲地区组织和国际组织代表与中国领导人相聚北京,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

  中国和非洲,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天然的亲近感、无间的信任感、共同的使命感,让中非合作行稳致远。

  这是一段进程的总结。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再到“九项工程”,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4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非水利部门在携手发展振兴的道路上共同推进涉水领域务实合作,7份合作谅解备忘录,各类水利援建项目、培训课程,标注了中国水利为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积蓄“水动能”和人才储备的过往足迹。

  这是一段征途的启航。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布了中非关系新定位——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未来三年中非将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峰会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中,明确写入中方支持非方开展水资源和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在水资源配置、水旱灾害预防、农村供水、节水灌溉等领域开展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和项目合作。在共同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道路上,中国和非洲的心贴得更近,手握得更紧。

  提供“硬支撑”,点燃非洲发展振兴的希望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发展和实现现代化道路上,中国与非洲携手并肩。

  水力资源丰富却开发不足,经贸发展缺少能源支撑,怎么办?有湾出不去,有水存不住,怎么办?面对非洲在发展进程中的需求,中国全力援助非洲推进各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务实成果支持非洲一体化道路和现代化事业。

  在安哥拉最大河流宽扎河的中段,坐落着安哥拉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凯凯水电站。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设计集团自2013年起承担主体工程设计,10年来,克服中欧设计标准差异、项目推进影响因素多、咨询审查程序复杂等多重困难,为工程成功截流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水电站建成后可满足安哥拉50%以上供电需求,发电收入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库区形成后,兼具调峰防洪功能,将大幅度改善水资源利用条件;建设高峰期直接提供超过6000个就业岗位,极大改善当地社会民生,促进经济发展。

  在赞比亚政府宣布设立的第一个多功能经济区、中国在非洲第一个经贸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中国政府无偿援助卢萨卡园区供电项目建设,中水北方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与安徽恒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负责项目的专业考察、方案设计、深化设计和建设过程管理,项目建成后将增强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电网的稳定性,为机场等重要设施的供电提供保障,为未来园区重大项目的落地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撑。

  在西非几内亚湾,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主持完成了多项专题设计研究工作,解决了强涌浪条件下岸滩演变、港内泊稳和防波堤稳定等系列关键问题,帮助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结束了没有深水港的历史。

  在肯尼亚第二大河阿西河与斯瓦克河的交汇处,中肯共建“一带一路”先锋项目——斯瓦克大坝正在崛起。阿西河雨季水量丰富,但当地缺少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手段。斯瓦克大坝建成后,水库储水量可达6.88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当地旱季缺水情况,下游居民生活用水将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灌溉自此有了稳定水源。

  “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把中国发展同非洲自主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深刻阐明了中非合作愈发蓬勃的真谛。

  有了中国技术支撑的非洲现代化之路,波澜壮阔;有了中国水利陪伴的非洲现代化之路,充满温情。

  “感谢项目提供的平台,让我有机会为自己、为家人幸福而努力地工作。”“现在家附近就有水井,我不用再去河边取水,一家人也不用喝不干净的水,我也有更多的时间来专心学习了。”……

  搭建“连心桥”,积蓄非洲迈向现代化的新动力

  如果说水利建设项目为非洲国家水利发展提供了“硬支撑”,那么中非水利领域的人才交流、沟通协作则为双方可持续合作发展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提高青年知识水平,将潜在人口红利转化为现实发展动力,是广大非洲国家的迫切需求。从“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到“九项工程”,再到“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帮助非洲国家培养适应当地现代化需求的人才,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是中国助力非洲发展一以贯之的举措。水利作为中非合作交流的重要领域,已然成为双方开展人才互通的重要平台。

  今年是中国与赞比亚建交60周年,6月25日—7月8日,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举办金融支持赞比亚小水电绿色发展官员研修班,为来自赞比亚水资源开发与用水卫生部、财政与国家规划部、绿色经济与环境部等政府机构和国家电力公司、国家商业银行等国有企业的28名学员,提供了一次别样的学习体验。

  “研修班让我们对中国绿色发展体系和机制,以及全球投融资挑战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有了更多了解。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为实现绿色转型付出的巨大努力。”透过“中国方案”,赞比亚财政与国家规划部高级规划师琳达·姆温巴·穆苏苏对小水电绿色发展前景有了新的认识。

  深入的定期沟通交流由来已久。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长期致力于对非洲国家开展援外技术培训,截至2024年8月,农电所已累计为53个非洲国家开展培训达2550人次,培养了一批水利、能源领域人才。

  “10年前,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就来到了国际小水电中心参加培训。那次培训机会对我非常重要,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改变了我的人生。”赞比亚能源部能源司司长说。

  “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这句在中国广为流传的谚语,已成为中非水利人才交流中的基本方式方法。津巴布韦前驻华大使马丁·切东多感慨:“谁才是真正帮助非洲国家开拓资源、创造财富的人,答案不言而喻。”

  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中非高校间的人才交流培养机制成为一大热点。

  作为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高校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今年入选了“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的中方成员高校名单。

  “我们与非洲高校联合申报并获批了河南水利水电国际联合实验室,双方高校将围绕三维水资源短缺评价、水资源遥感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与交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俊国介绍。

  在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工作年会上,刘俊国展望中非高校水资源领域合作:“中非水中心和中非水协中方秘书处将落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未来,中非高校可结合中非水中心等机制平台,探讨建立稳定的中非高校水利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机制。”

  从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到举办专项技术研修班,再到高校间学术研讨合作……中非水利交流之路不断拓宽,结出累累硕果,不仅为中非水利合作培养了更多友好使者,也为实现共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中非人民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对团结合作的共同认同、对实现现代化的共同追求。可以预见,以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为契机,中非在水利领域的互利合作空间将更加广阔,水利人才交流培养的方式将更加多元,中国水利将为共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9月6日

作者:魏晓雯 王鹏翔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