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郑国渠的延续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5-10-16

  □蒋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高级工程师)

  郑国渠始建时的渠首位置在今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西北约1公里处,渠底已高出现在的泾河河床约15米。此后历代渠系也有所调整,灌区范围较始建时有所萎缩。

  西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中大夫白公主持重修,将渠首上移1.297公里,称作“白渠”。此后郑国渠与白渠合称“郑白渠”。

  郑白渠在唐代有三条支渠,故又称三白渠。三白渠包括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其名称最早见于武周时期的《十道志》和唐元和年间的《元和郡县志》。三白渠的渠首引水工程与郑国渠和白渠不同,并非在河岸开口引水,而是在泾河上修建拦河壅水石堰,其功能相当于今天的拦河坝。根据史料记载,石堰的形制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石翣”,称“将军翣”;另一种是由若干“石囷”组成的拦河石堰。从技术上讲,这比郑国渠和白渠有了较大进步。引水渠口工程也显著改进,当时将渠口称为“洪门”,设有6个石门,具备类似现代分水闸门的功能,构成较为完整的低坝引水枢纽。有了石堰和石门,渠首引水就有了保证,非汛期也可引水,保证了郑白渠一年四季都可灌溉。

  古今引泾渠首段在今赵家桥以上基本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床不断下切,因此自唐代以后引泾渠口不断上移,唐代渠首的确切地址就很难找到了。引水渠口6个石门的形式和结构,未见文献具体记载,也很难考证。

  唐代以后长安失去了都城的地位,中国的政治中心东移,经济中心也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江淮水利日趋发达。关中地区失去京畿地位,水利事业逐渐萎缩。引泾灌区虽没有大发展,但历代仍有重建修复的记载,表明其仍具一定社会需求。

  北宋熙宁年间(11世纪)重修时,渠首再度上移,凿基岩开渠口和渠道,称为“丰利渠”;元延祐年间(14世纪),陕西行台御史王琚主持重修,渠首继续上移,称为“王御史渠”;明成化年间(15世纪)再次将渠首上移990米,并开凿隧洞引水,历时18年完工,称“广惠渠”;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及清道光二年(1822年),两次开挖引水隧道,对原干渠进行裁弯取直,分别称作“通济渠”和“鄂山新渠”。

  清代的粮食和财赋主要依赖江南,漕运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陕西作为内陆缺水省份,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在这种政治、经济背景下,关中没有复兴大型水利工程,延续两千余年的郑国渠结束了引泾灌溉的历史,拒泾引泉,改称为“龙洞渠”,灌地七万多亩,后期下降到二万亩,成为郑国渠延续的衰败期。

  1922年秋,李仪祉被任命为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他携助手胡步川、刘钟瑞回到陕西,着手重建郑国渠,历时十年。1932年,李仪祉先生主持重修引泾灌渠,在原渠口上游建成有坝引水枢纽,称为“泾惠渠”。

  1989年,有关部门对泾惠渠渠首进行加坝加闸和除险加固,1992年完成。

  目前,坝高达35.7米,坝长118.8米。

  郑国渠开凿以来,因河道持续下切,干渠渠首高于水面,导致水流不能入渠,历代遂不断将渠首向上游移动,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则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两千多年来,泾河河床下切近20米,郑国渠渠首位置上移约5公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10月16日

作者:蒋超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