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一次难忘的水沙融合之旅

发表时间:2025-08-29

  □牛道豫

  “黄河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和沙。只有做好了‘水’和‘沙’的文章,黄河才能长久安澜,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是东北林业大学“锦绣林魂队”参加“美丽中国·青春行动”2025年青年绿色长征科考实践活动后的最大感受。

  此次活动主要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主题,深入黄河流域水库、湿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以及库布齐沙漠腹地“无人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源头防控、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水资源节约保护等科考。

  科考实践活动从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始。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队员们参观了枢纽展览馆,观看了大坝建设历史纪录片,聆听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水库调度部王海军老师的讲解。队员们认为,尽管三门峡水利枢纽因库区泥沙淤积问题给渭河下游带来一些问题,但对大坝进行的多次改建,对运用方式开展的多次研究调整,使得枢纽充分发挥了防洪、防凌、调水调沙、灌溉供水、防断流、改善生态和发电等综合效益。库区经过自然修复,已形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候鸟基本迁徙地、觅食地、越冬地,以及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样板。

  黄河的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水沙治理的主战场也在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

  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队员们通过与有关专家的座谈交流,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有了初步了解。

  据了解,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量由过去的16亿吨减少到现在的1.7亿吨左右;黄土高原淤11万余座地坝淤成坝地450多万亩,可拦蓄泥沙210亿立方米;目前淤地坝技术经过创造性转化已形成“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靴子”的立体化综合治理模式……一组组水土流失治理的数据让队员们叹为观止。

  在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辛店沟水土保持试验站,队员们参观了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试验设施,那些只有在书本或者网络上的“黑科技”呈现在了眼前。队员们了解到,水土保持工作者通过修建梯田、植树造林、种草护坡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这次科考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大漠的深处——库布齐沙漠。

  在了解到当地通过种植沙棘、沙柳、柠条等耐旱植物,发展沙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后,在获悉无人机播种、滴灌技术等先进治沙技术应用正提高治沙效率和植被成活率后,队员们更加坚定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伟大实践的多种认知与积极向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8月29日

作者:牛道豫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