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开渠筑坝鱼水情 表里山河英雄志

发表时间:2025-08-28

现在的西冶渠 马倩 供图

  □本报记者 郑浩伟

  “眼前这条灌渠看上去并不起眼,却是抗战时期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山西省阳城县水务局工作人员带记者走进了晋东南的这片红色沃土,指着眼前的灌渠介绍,“这就是八路军帮助西冶群众修筑的水渠——西冶渠。”

  1945年,八路军第386旅一部进驻西冶(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冶村),部队领导看到离西冶不远的泉水却不能为民所用,便提出了帮助西冶群众修筑水渠的设想,经与地方政府协商后,决定由随军水利技师张汉三和太岳第四专署建设科水利组组长李盛林负责勘察设计。

  张汉三、李盛林经过精心勘察,提出了“上游截潜提水,自流灌溉、千亩旱地变水田”的宏伟建设方案。当年秋后,部队驻军和西冶群众在张汉三、李盛林的指导下,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北大渠2500米的建设工程。

  “当时,西冶渠的建成开通,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村饮水困难,使200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而且创造性地利用水力进行碾米、磨面、扎花、榨油等,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阳城县水务局工作人员补充说道,“如今,我们将省级水利资金2万元,用于西冶灌区渠道维修养护,实施渠道维修213米;将中央资金2万元,用于西冶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设项目,完成水权分配到户、计量设施安装、数据分析监控、配套设施安装等。”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西冶村,年轻干部马倩研究生毕业后便返乡工作,她对记者说:“虽然现在有自来水吃,但是这条渠在村里用处可大了,村民饮水灌溉都用它。”

  “在全民族抗战期间,山西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生动实践爱国情怀。”马倩继续说,“现在,我更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凝聚奋进力量,建设美好家乡。”

  在八十多年前那段血火熔铸的峥嵘岁月里,山西是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打击日本侵略军的主战场之一,三晋大地以不屈的脊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将英雄之名永远铭记

  前不久,一篇《“我们的身份证上都有将军的名字”》的新闻报道受到广泛关注,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山西省左权县——左权将军浩气长存天地间,名字永远留在群众心中。

  三晋大地,红色热土,英雄之名,历史印记!在这里,不仅是“左权”,以英雄之名命名的地方、建筑不在少数,其中也不乏那个时期军民齐心开发水利的鲜活见证。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虽紧邻滹沱河,却因地势原因,水低田高,当地百姓饱受土地贫瘠之苦,对于修筑一条灌溉渠改变困境的愿望十分迫切。

  1941年,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的彭真同志,在了解到群众的需求后,毅然批准拨出3万斤小米,资助扩建清嘉庆年间修建的“三义渠”。

  历时4年,全长12.5公里的水渠贯通,滋养了6个村约5000亩良田,粮食、棉花、花椒、核桃收成倍增。

  梁家寨渠修成后,人民群众为感谢共产党、八路军,纷纷要求立碑铭记彭真同志对修渠的关切之情。经当地政府同意,该渠正式有了名字——“彭真渠”。

  今年8月13日,盂县彭真渠记忆馆正式开馆。

  走进彭真渠记忆馆,详细的文字介绍、珍贵的历史照片、陈旧的文物展品将记者带回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由当地200多名精壮劳力组建的修渠队伍发挥智慧,用水盆漂浮木片制作土水平器来测量地势;靠着小铁锤、小铁棍、铁索等简陋工具开渠掘石;运输石料全靠人力,两人一组用铁索勒住石块,再用木杠抬到工地;赶上日本人大扫荡,白天躲避日本人,晚上接着修渠……

  彭真渠记忆馆工作人员还介绍,在斗米渠所在的悬崖山腰,筑渠者们腰系绳索,悬于悬崖抡锤打眼放炮,每挖掉一斗渣石就要消耗一斗小米的力气。

  彭真渠,承载着党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凝聚着军民一心、共克艰难的磅礴力量,不仅润泽一方土地,更铸就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在太行山上兴修水利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这曲雄壮的《在太行山上》,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发出了时代强音。

  同样在太行山上,当时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召集广大军民,开展生产自救、抗灾度荒的大生产运动,兴修水利、修渠垒堰、挖河打井,解决“水难题”。

  长治市黎城县地处太行山核心地段,山高岭峻,虽有漳河水,自古却难以引漳上山灌溉土地。1942年,华北大旱,河北、河南敌占区的人民被迫逃荒,数以万计的受灾群众涌入黎城一带。

  1942年秋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太行边区政府组织受灾群众和黎城浊漳河沿岸上遥、柏峪等十多个村庄的人民群众兴修水利。边区政府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先后拨出148万元及小米26万斤。在八路军129师的大力帮助下,只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浊漳河两岸便开凿了漳北、漳南两条水渠,可浇地4000余亩,实现了当地人民多年来修渠引水灌溉农田的夙愿,极大提高了根据地的粮食生产水平。

  现如今,在浊漳河两岸黎城县上遥镇界内有4座石头渡槽桥,名曰“小平桥”“秀峰桥”“伯承桥”“省贤桥”。这4座桥既象征了党、政、军、民的团结,又是黎城人民引以为豪的革命胜迹——

  当时的人民群众特意把漳北渠、漳南渠上的4座石头渡槽桥,分别以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在修渠中英勇献身的东社村村民程省贤的名字命名。

  2025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黎城县漳南渠等中型灌区续建改造”;黎城县也正在保护开发以“党政军民”4座桥为代表的20余处红色水利遗址,依托红色资源,写出农工文旅融合文章。

  山西,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铸就了太行精神、抗战精神。山西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80年来,山西水利人不断弘扬伟大精神,从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汲取前行伟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山西实践贡献力量,持续谱写三晋治水兴水节水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28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