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苏轼诗词中的那条淮河

发表时间:2025-08-07

淮河蚌埠段 张治宇

  □陶宇晨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我想苏轼大抵是更爱水的。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写进词里,讲给淮河听。

  1060年,苏轼结束了为母亲的三年守孝,与父亲和兄弟重返汴京。

  路途中经过许州(今许昌),当地宋莒公召集民工浚沼,于当地修建了一城中西湖。眼前这般景致令23岁的苏轼流连,漫步在湖边,只觉得“西湖小雨晴,滟滟春渠长”。突然,听得路边两农人说起今年收成,只是唉声叹气。原来颍川(今颍河)已经连续七年大旱,广阔的田野上只有杂草肆意生长。听到这里,他顿时觉得眼前的景色毫无色彩,游人脸上的欢喜和农人脸上的忧愁让尚未踏入官场的他一时间难以接受,他不知如何劝导农人。只得默默写下一句“但恐城中欢,不知田野怆。颍川七不登,野气长苍莽”。

  至此,他与淮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往后的岁月中,他把百姓的苦难,心中的忧愁,官场的黑暗写作诗词,寄情于山水,托付于淮河,活成后世所熟知的那位“东坡先生”。

  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离京,沿淮河前往杭州任职。人生遭遇如此打击,仕途可谓一片迷惘。他途径洪泽,想要继续前行淮阴之际,中途却遇大风,自己的命运也好似这淮河中的一帆孤影一般,明明心有所往,却因为这风浪,变得飘摇不定,只得折返回去。

  幸运的是,河边的居民邀请苏轼进了屋,虽无琼浆玉液,却有河鲜美味。向来爱饮酒的苏轼难以推脱卖酒小贩的热情,便买下两壶。“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醉意渐起,已不在意该前往哪里,只希望能够顺从心意。

  想到今日行程,他吟道:“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客舟不进则退,自己不得已掉转船头再回洪泽。谁知船头一调,却立刻安流如飞,一眨眼便到了三十里外的洪泽。谁说人生不能掉头?该掉头时且掉头,掉头之计有时未必为非也。而立之年的他,不再那么的执拗。在淮河行船的一夜,让他明白,有时回头,避开眼前风浪,也是一种面对人生困难的方式。

  转眼功夫,八年时间,1079年的早春,苏轼再次乘舟,前往湖州任知州。他不舍徐州的百姓,离去时写道:“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只得将这份不舍与思念寄予淮水之中,让河水荡涤心中的忧愁。

  一次又一次的调任,让不惑之年的他,愈发困惑。他不能真正的归隐,因为他还有着“致君尧舜”的志向,可是这昏暗的官场,党派的斗争让他越发感到疲倦,只能在这宁静的夜里,投身自然,寻求慰藉。

  这一夜的淮河,平静且温柔。“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月色洒满了河面,略带寒意的微风拂过,抚慰着苏轼疲惫的内心。“深夜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夜深时刻,世界都安静了,安静的只有苏轼站在舟头,欣赏这眼前的美景,这句写得颇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韵味,或许东坡先生看到眼前明月时,恍惚间也想到了几百年前的青莲居士了吧。

  1091年,年过半百的苏轼从苏州又调任至颍州,兜兜转转大半辈子,他已疲惫不堪,最终又回到了淮河两岸。“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淮河边的美景令这位半百老人沉醉其中,享受着独属于自己的时间。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上游的河水飞速直下,清澈见底;下游的河水曲折蜿蜒,水光潋滟。“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世间万物随时间流逝而历经轮回,唯有这河水,不磷不缁,静静流淌,亘古不变,尚且保留了人们心中清高良善的本性。此时的他,只觉得清风拂面,胸中豁然开朗。

  苏轼的旅途,时常路过淮河两岸,年少时自觉“长淮久无风,放意弄清快”,中年时深感“今我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老年时感叹“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一条淮河,几乎贯通了苏轼的一生,快意、豪放、悲伤、迷茫、豁达、坦荡……他把自己的情,化为墨水,化为文字,写在这条名为“淮河”的书卷上,留给后人传唱;如今走在淮河畔,我们也会涌起对东坡先生的念想;淮河,则无言,仍旧静静流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7日

作者:陶宇晨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