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堤:黄海之滨的民心丰碑
宋公堤 郭乃军 摄
□魏宇翔
江苏盐城市,有着省内最长的海岸线、最广阔的滩涂、最大的海域面积。在这绵延的海岸线上,一道捍海长堤横亘海天之间。虽历经漫长岁月,却依然闪耀着为民造福的熠熠光辉,成为盐阜大地永不磨灭的印记。
它,就是宋公堤。
在盐城市阜宁县,从当地水利人口中听到一首民谣:“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
“一条龙”所指何物?“宋公”又是谁?带着疑问,我开始了对宋公堤的探寻,试图了解并还原其背后的故事。
故事要从一场灾难讲起。1939年农历七月十六日晚,苏北阜宁县黄海海域突发海啸,转瞬吞噬了40多个村庄。海潮所至,堤岸溃决,田园尽成泽国。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近万人命丧狂涛。劫难之后,国民党政府决定修筑海堤。然而,负责工程的官员却将救民于水火的工程视为敛财良机。二十万银元的经费被层层克扣,历时数月,仅修成一座仅一米多高、徒具象征意义的“韩小堤”,这不仅形同虚设,更严重挫伤了民众信心。加之当局的欺瞒宣传,百姓对政府彻底失去信任。
转机出现在1940年10月。新四军在苏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原八路军第五纵队供给部部长宋乃德被任命为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当时,连续两年遭受天灾的沿海民众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目睹同胞惨状,宋乃德斩钉截铁地决定:“修堤!修堤!一定要修堤!”他深知,只有筑起坚不可摧的海堤,方能根治水患,真正赢得民心。
民众的呼声成为行动的号角。1941年2月,阜宁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顺应广大民众的强烈要求及县参议会提案,决定在阜宁县东北地区(后属阜东县)沿海修筑海堤。当月,修堤委员会成立,宋乃德担任主任委员兼总指挥。
1941年5月15日,工程开工。然而,困难接踵而至。没有经费,宋乃德亲自协调,修堤全部费用无需人民负担,以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公债由政府偿还;没有劳力,宋乃德挨家挨户给群众做工作,还把每个人的工钱都张榜公示,打消大家的顾虑;没有粮食,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将新购的12万元军粮无偿供给筑堤百姓。当大堤合拢遇有湍急水流时,新四军二十三团的指战员赶到堵口现场,与管理人员、民工一起跳入水中,臂臂相挽,形成人墙,挡住汹涌而至的潮水,确保决口如期合龙。
就在海堤即将竣工前两日,修堤干部群众陈振东等人突遭日伪军绑架。面对酷刑,陈振东铁骨铮铮,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就义前,他凛然怒斥匪徒:“我为修堤而来,你们要杀我,就带我到堤上去!我死而无憾!”那一年,他仅24岁。
顶着重重险阻,工程仅耗时两月余,一条高3米、长45公里、开挖土方200万立方米的坚固海堤便胜利落成。新堤落成不久,仿佛是要验证其坚固程度,一次猛烈海啸再次汹涌袭来。狂风裹挟着巨浪撞击着新堤,而大堤在狂风巨浪冲击下岿然不动。堤内万民顿时欢声雷动,额手相庆。这一刻,百姓明白了谁是真心为民,谁值得信赖。为感念宋乃德等共产党人的伟绩,民众将这座堤亲切命名为“宋公堤”。
海堤公路 郭乃军 摄
从国民党耗费巨资却一触即溃的“豆腐渣”工程“韩小堤”,到共产党带领群众建成的“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宋公堤”,同样修筑海堤,结局天壤之别。宋公堤筑起的远不只是抵御海涛的屏障,更是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丰碑,它生动昭示着我们党矢志不渝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时光荏苒,精神薪传。近年来,滨海县委、县政府对宋公堤不断进行建设和完善。海堤公路,就是在宋公堤遗址上修建的一条沿海大道,如今像一条玉带镶嵌在百里海堤之上,北起中山河挡潮闸,沿海堤蜿蜒南下,穿过国家一类口岸——滨海港,止于淮河入海口,全长44.8公里。这片曾经饱受海潮肆虐的土地,如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进入新时代,宋公堤所承载的为民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它如同灯塔,持续激励当代水利人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困难挑战面前,我们要如先辈筑堤般,同心勠力,迎难而上,不畏艰险,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新的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31日
作者:魏宇翔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