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让“华北明珠”重焕光彩
发表时间:2025-07-17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华北明珠”白洋淀 郭莹 供图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白洋淀文旅产业发展 郭莹 供图
□郭莹
这是中华民族在锦绣大地上绘就的壮观图景,纵贯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这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水利发展史上书写的壮丽诗篇,彰显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这就是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是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调水量最大、工程实施难度最大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是规划东、中、西线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连接,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的伟大工程;是润泽45座大中型城市、惠泽超1.85亿人的民心工程。
在这“四横三纵”的恢弘版图中,有一块绿色拼图叫作“白洋淀”,它上承九河、下注渤海,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余条沟壕纵横交错,素有“华北明珠”的美誉。作为雄安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被誉为“华北之肾”,对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具有重要作用。
“水会九流,堪拟碧波浮泛艇。荷开十里,无劳魂梦到苏堤。”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拜倒在白洋淀的“石榴裙”下。明代刘恺《长沟钓叟》以“芦花深处小舟横,长占烟波兴不穷”描绘了白洋淀芦花飞雪的秋韵;清代庞玺在《荷花荡》中写道“记得通宵曾把酒,荷花香里不思归”,勾画了白洋淀荷香弥漫的夏景;康熙以“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展现淀水连天的浩渺;乾隆则感叹“万柳跋长堤,江乡景重题”,将白洋淀比作北国江南。
谁曾想,白洋淀也并非一直如诗如画。前些年,白洋淀曾数次经历严重缺水乃至“干淀”危机,流域内各种点源、面源污染不断增加,一些淀区出现“垃圾围湖、污水横流”现象。“明珠蒙尘”,令人痛心疾首。
为挽救“华北之肾”,南水北调与白洋淀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缘”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考古学家在雄安新区发现的“容城沙丘遗址”揭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白洋淀地区就存在原始水利工程。2000多年前,《管子》中有云:“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这种与水共生的智慧,如今在当代治水实践中获得新生。自2018年起,南水北调持续为白洋淀注入生命之水。几年来,已累计实施生态补水近10亿立方米,千里南水滋润着“华北之肾”。如今的白洋淀水位常年保持在7米左右,全域水质已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水面面积达到275平方公里,淀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野生鸟类种类已达到296种,“华北明珠”再现风采。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白洋淀千百年来的荣枯消长,都离不开水的伸缩涨落。飞鸟翩跹水云间,已成为白洋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靓丽风景,为这颗“华北明珠”增添了灵韵。青头潜鸭入水觅食、骨顶鸡追逐嬉戏、中白鹭展翅飞翔……它们因美而来,也成了这“美”的一部分,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白鸥翩翩飞水面,芦苇丛中灵动身”的勃勃生机。
“水德含和,变通在我。”白洋淀的晨曦中,刻下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这句话。当汩汩南来之水悄然融入淀泊之时,人水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已徐徐展开。南水北调工程让白洋淀从“濒死”到重生,不仅恢复了“华北明珠”“烟雨微茫入袂凉,平湖轻碾贝珠光”的风采,更擦亮了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名片!
这片荡漾的水波,镶嵌在“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胜景中,不仅是这一方百姓世代生息的依靠,也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为建设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的南水北调故事。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17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