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谋创新 浙水泱泱续文脉
发表时间:2025-07-03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浙东古运河绍兴古城段 本报记者 蔡麒麟 供图
□本报记者 郑浩伟
水,造就了浙江文化的开放包容,激发和滋养了浙江人的柔慧智巧,孕育了浙江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文化品格。
近年来,浙江牢记嘱托,改革创新,系统推进全省水文化建设工作,努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浙江样板。
思想领航 高位推动
“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时的谆谆嘱托,为浙江省水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我们制定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水利工作方案和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水利实施方案。组织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深入指导浙江水利的独特资源,持续深化浙江水利干部‘循迹潮源学思想促践行’的宝贵财富。”浙江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浙江把水文化建设作为增厚水利高质量发展底蕴,擦亮“浙水美丽”底色的重要抓手。
在工作机构方面,浙江省水利厅办公室为水文化工作责任处室,增强全省水利系统水文化工作合力;在工作方式方面,浙江每年召开省水利厅系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将水文化工作内容纳入省水利厅年度重点工作清单;在规划制定方面,率先编制省级“十四五”水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推进遗产保护、学术研究、教育传承、工程融合、传播弘扬5大任务、170个重点项目落实。
“今年,我们发布了浙江省《水利工程文化融合导则》,为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中融入文化元素提供了技术路径和价值导向。”浙江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不仅是浙江水文化工作的又一标志性成果,也是全国首个水利工程和文化融合综合性省级地方标准,为水利工程与文化融合实践提供了参考。
守正创新 数字赋能
“我们深入挖掘先人在长期治水实践中留存的丰富水利遗产,以县域为单元,率先在全国开展重要水利遗产调查,摸清5000余处水利遗产的丰厚家底”。浙江省水利厅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遗产数量大、年代久、文保级别高,为做好保护工作,我们正在开展水利遗产标识碑树立、浙江省水利遗产保护规范和《浙江省水利遗产评价技术指南》编制等工作,为水利遗产的综合保护利用打下基础。
近年来,浙江积极打造水文化数字应用,构建“浙水文化”数字应用,稳步推进“1139体系架构”……“我们积极鼓励引导各地在水文化展示传播方面进行数字化探索,已建成三维倾斜摄影实验室,开展它山堰等重要水利遗产三维信息采集。”浙江省水利厅办公室负责人说,浙江通过“数字空间+场景应用”,打造体系化、标志性传播载体,推动实现水文化产品从线下实体延伸成为线上“孪生投影”,全面提升了公众对浙江水文化的感知与认同。
与此同时,开展水文化数字服务也是浙江的创新之举。开发“浙里亲水圈”应用,通过地图呈现全省900多个亲水圈信息,构建垂钓、游泳、露营等滨水生活服务生态圈。开发潮汐预报应用“潮来了”,精准预报涌潮到达时间、潮头高度、观赏等级,并推荐不同潮型的最佳观潮地点,为游客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
开放共享 传播弘扬
浙江统筹开放共享合作,按照省委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实施方案中推进“水利+旅游”的部署,建立与文旅、体育等部门的协作交流机制,推进水旅深度融合。目前,浙江已择优选取水库、山塘等为代表水利工程试点开放共享,并推出38条省级“水旅融合精品研学线路”、10条“水文化研学精品线路”……
“我们重新定位、系统改版《浙江水文化》刊物,邀请知名水文化专家指导办刊,广泛邀约文章,全面提升刊物质量和影响力。”《浙江水文化》主编拿着新出版的刊物向记者介绍。
浙江持续提升水文化刊物的质量,推动各市开展水利志编撰,完成《浙江通志·运河志》《流淌的记忆》等出版,同时精选了800多个代表性遗产,编纂出版11册500余万字的《浙水遗韵》丛书,推动治水文脉传承。“目前,我们还正在编撰出版《中华治水名言佳句》《水哲学》等书籍。”浙江省水利厅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补充道。
与此同时,浙江还创新传播载体机制,搭建水文化传播弘扬的载体,发布首部浙江省水文化宣传片《浙水泱泱》,拍摄《丰碑》等系列纪录片,持续开展了“浙江亲水节”“同一条钱塘江”等品牌活动,举办“水利群英治水记忆特展”等主题鲜明的水文化展览,多措并举推动水文化建设的浙江样板。
水载历史,奔腾不息。浙江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浙江将实施水脉理论凝练、水韵遗产保护、水兴经济破圈、水润文明弘扬、水美文化传播五大行动,奋力谱写新时代浙江水文化繁荣发展新篇章,为高水平建设文化强省注入澎湃水动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3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