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渠:赓续文脉 穿越千年
发表时间:2024-09-12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位于渠道旁边的井渠法遗址
□本报记者 郑浩伟 见习记者 刘宇源 通讯员 东大鹏
“汉武大帝威名远,雄才大略开局面,兴修水利有识见,龙首奇渠天下传”,一首华阴老腔《喊龙首》在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唱响,唱出了多少世居洛河下游秦东平原的人们对引洛灌溉的殷殷期许和热切盼望。
在北洛河灌溉工程中,最著名的当数龙首渠。工程从初建到长久受益,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在世界水利建设史上都极为罕见。记者近日来到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永丰镇河城村龙首渠遗址,一探究竟。
让文化传承下来
“咱们面前的柱子,就是井渠法的遗迹。”洛惠渠管理中心档案室主任张德虎在高约10米的土崖壁前,指着2根直径约1米的土柱介绍道,“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洛河下游澄城县老状跌瀑处开渠引水,建成了北洛河流域时间最早、难度最大的自流灌溉工程龙首渠。为了穿凿3500米的引水隧洞,古人别具匠心,首创井渠法。”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曾以“井渠之生自此始”,为龙首渠首次使用井渠法证明。“井渠法,就是在隧洞施工中均匀布设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部工程,然后相向开挖以减少误差,竖井一举三得,既是务工通道,又可弃土弃渣,还能兼顾通风采光。”张德虎进一步解释道。
由于黄土遇水易沉陷,渠岸频频崩塌,龙首渠引水隧洞也因流沙和潜泉影响而淤塞无常,加之战乱频繁,致使工程没有持久发挥效益。但是,先贤们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历代引洛灌溉的智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1934年,近代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设计规划了关中八惠之一的洛惠渠。
“洛惠渠将历代不同方式的引洛灌溉重新整合,续建扩灌,它的渠线布设、灌区控制科学,和龙首渠不谋而合,还增添了诸多现代科技元素。”洛惠渠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史杨军说,“现在,洛惠渠已发展成为灌排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灌溉渭南市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惠及69万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把遗产保护起来
铁镰山下,曲里河上,两座平行的渡槽相互辉映、气势恢宏。其中一座历经岁月风霜的单拱排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渡槽,设计精巧,刚柔并济,巍峨壮观。
“这座横跨曲里河的老渡槽,是民国洛惠渠标志性工程,是我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渡槽之一。1935年建成,全长116米,高24米。还作为范例多次入选大中专院校教科书。”张德虎说,“老渡槽上还有当年李仪祉撰文、李奎顺手书的一副对联。”
记者向远处望去,“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送水来”,对联上的字迹记录着百年前修建渡槽引水灌溉的峥嵘岁月。
“因为灌区不断发展,老渡槽难以满足灌溉需求,1994年,我们启用新渡槽。但出于对历史遗产的保护,老渡槽仍然被保留,供人们参观,供专家研究。”张德虎介绍道。
曲里渡槽不仅是一座富含文化底蕴的水利工程,在过去几十年的运行中,为灌区累计输送水量60多亿立方米。
在渡槽旁的曲里村,村民赵茹学正在自家大棚里浇地,他对老渡槽饱含着情感:“我是土生土长的曲里人,从我记事起,老渡槽就为我们灌区群众开始服务了,虽然现在不再使用了,但在我们眼里,老渡槽不仅帮助我们村走上了致富道路,更承载了很多美好回忆,它是我们村发展的时代见证。”
曲里渡槽,作为洛惠渠发展的起点,拉开了重修洛惠渠的帷幕。如今的洛惠渠,经过不断续建扩灌,已形成一坝二槽五洞的骨干工程架构,为古灌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将名片打造出来
走进位于永丰镇曲里村的洛惠渠展览馆,一件件展品浓缩记录了龙首渠千年的历史。
“这里就是洛惠渠水情教育基地,2022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馆通过水情知多少、千古叹何为、旱魃遁所因、丰图谁绘就、奋楫待何时、未来何所期六个板块,开展水状况、水政策、水法规、水科技、水常识和水文化等的推广普及和宣传教育。”张德虎介绍道。
2020年,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继郑国渠、“汉中三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后,陕西省第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陕西水利又喜添一个世界级“金名片”。
“我们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灌区工程遗产和水情教育基地资源,先后出版发行《龙首渠引洛古灌区》《龙首遗韵》等系列水文化丛书,与驻地村镇联合举办‘桃花节’等各项水文化活动,持续擦亮‘金色名片’和‘金字招牌’,不断增强灌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史杨军说。
申遗的成功,对于更好地保护利用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灌溉工程体系,挖掘和宣传古代农业灌溉发展史,学习古人可持续水利发展的智慧,意义极为深远。
“当前,我们以工程遗产保护为立足点,多角度、全方位向社会公众展示丰富多彩的龙首文化。未来,我们将全力做好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让水文化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生活。”洛惠渠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魏永强坚定地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9月12日
作者:郑浩伟 刘宇源 东大鹏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