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吴玠吴璘:智勇忠实抗敌 修堰惠泽万民

发表时间:2024-08-15

 

山河堰渠首流水潺潺

  □喻东平 文/图

  南宋时,陕西汉中曾是朝廷抗金的前哨重地。据《宋史·吴玠传》记载,吴玠与其弟吴璘,同为著名抗金将领,皆干练多谋,屡任要职,英勇善战,功勋卓著,同时,二人率领兵士百姓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促进生产、造福一方。

  抚境绥边 抗击金兵

  “靖康之变”后,一路南下的金兵,遭到了韩世忠、岳飞的沉重打击,损失惨重。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金军统帅将战略重心转向西线,意欲从陕西打通入川通道,占领巴蜀。金军统帅调集数万兵马进攻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

  据史料记载,宋将吴玠带领兵士在和尚原成功阻击金兵,让南下的金兵吃了败仗。然而,和尚原之战只是吴玠抗金作战的一次交锋。

  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到绍兴九年(1139年),十余年间,吴玠多次与金人交战于陕西西部、川陇交界地带,并在汉中长时间驻军。苦于粮远劳民,他曾多次裁减冗员,节约开支。他实行屯田,由政府和军队直接经营农田种植,每年可收粮食10万斛,不但使部队的粮草供应有了保障,还能大大减轻农民运粮的沉重劳役负担。他注重水利建设,令梁州(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一带)、洋州(今陕西洋县、西乡县一带)守将带领驻军修筑褒城的废堰,使因战乱而失修的山河堰恢复了灌溉功能,扩大了灌溉面积,让数万百姓陆续返乡种田。

  在吴玠固守和尚原、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期间,金兵接连溃败,暂时取消了侵犯川蜀的计划。绍兴九年,吴玠凭借战功受到高宗皇帝赏识,被晋升为四川宣抚使。可惜,不久后吴玠病重,在仙人关去世,朝廷追封其为涪王。

  吴玠离世后,他的弟弟吴璘接替其节制陕西各路军马,成为陕西抗金的主帅,取得多次战争的胜利,同样得到朝廷封赏。病逝后,吴璘被谥武顺,赠太师衔,追封信王。

  兴修水利 造福一方

  吴玠、吴璘兄弟不仅战功卓著,还满腹文采。地方志和碑碣中都存有二人的诗作,诗句中不仅体现着二人的家国情怀,更记录下二人心系百姓的举措。

  吴玠曾作有《山河庙题壁》一诗。该诗可能作于绍兴五年,即仙人关之战的次年。此时宋军取得了暂时胜利,并起到了震慑金兵的作用,使得金兵退还凤翔,不敢轻举妄动。吴玠为节省民力、节约费用,趁战事稍息之际,立即安排整修水利,以足食足兵,修复战争创伤,继而为抗金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准备。

  从“早起登车日未暾,荛烟萋草北山村。木工已就萧何堰,粮道要供诸葛屯”两句可以推测,这首诗当为吴玠在某日拂晓来到褒城以东,视察山河堰施工现场时所作。其心系军国、关切民瘼之情溢于言表。这首诗原刻于褒斜道褒谷口,山河堰头的山河庙墙壁上,后被收录于清代罗秀书的《褒谷古迹辑略》中,明嘉靖年间的《汉中府志》也有记载。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吴璘曾奉旨进京朝觐,孝宗皇帝任命他为太傅,并封新安郡王,仍领宣抚使,带领“吴家军”驻守兴元府。

  此时宋金议和,边境暂时安宁。根据《宋史·吴璘传》记载,吴璘退守汉中之后,积极发展和恢复农业生产。他组织民众和军士整修山河堰等古堰,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数千顷,让当地民众享受到更多便利。在南宋杨绛撰写的《汉中新修堰记》碑中,吴璘整修山河堰的事情也被记录下来。除此之外,吴璘还指派洋州知州杨从仪对张良渠(后称“杨填堰”)大加修浚,于湑水河筑坝,修复了淤塞多年的堰渠。

  吴璘在整修褒城山河堰时,在石门褒谷口触景生情,即兴创作了《题石门崖壁》。该诗言简意赅,不事修饰,但立意新颖,以独特的方式描写了褒谷口高岩耸立、水流湍急的景象,展示了吴璘武能安邦定国、文能吟诗作赋的儒将风度。这首诗原刻写于汉中石门附近的崖壁间,现已遗失。幸运的是,清代万方田等辑注的《褒谷古迹辑略》收录有《宋唐卿石门崖壁诗石刻》,嘉庆年间的《汉中府志》也收录了《石门崖壁》。

  在南宋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时,吴玠、吴璘兄弟以身许国、艰难奋战、屡克强敌,缔造金兵无法逾越的屏障,建立了赫赫战功。在担任地方父母官期间,他们关心百姓生活,兴办学校,兴修水利,全力为民造福,使百姓富足、军有余粮。

  元朝大臣脱脱主编的《宋史》记载:“吴玠与弟璘智勇忠实,勠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直至今日,陕、陇、川各地仍留有吴氏的庙祠二十余处,战地遗址、遗迹三十余处。如甘肃省静宁县三忠祠、庄浪县吴王庙、徽县忠烈祠,陕西省宝鸡市吴公祠、凤县涪王祠以及四川省阆中锦屏山书刻等,这些庙祠、遗迹承载的是传承已久的人文共识,更是人们对民族英雄和水利先贤的崇拜与纪念。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8月15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