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道署:源于治水为民 兴于文化惠民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陈列历史物证,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在河北省保定市,一座清朝清河道员处理政务及生活的场所——清河道署,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水利博物馆。中华民族的治水史跨越百年在这里真实呈现,古往今来的治水智慧穿梭时空在这里相互碰撞。
因水而生的管理机构
清代直隶省范围以今京津冀地区为主,还包括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地区以及山东、河南部分区域,是畿辅重地。清初,直隶地区水患严重,这一区域的河道修整受到清政府的高度重视。康熙年间,危害多年的无定河得到有效治理,被康熙帝御笔更名为“永定河”。然而,康熙末年到雍正初期,畿辅地区再度出现水利失修、河流泛滥、水灾严重的情况,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雍正三年(1725年),直隶大水,七十余州县遭受水灾,近京的很多地方道路桥梁被淹没,甚至京城八仓内也出现积水,人员车辆举步维艰。当年十二月,雍正帝命怡亲王允祥统筹水利营田事务。
在查修水利过程中,允祥发现很多河流堤岸坍塌、河身淤塞、钱粮不归实用等问题,主要是事权不一、稽核困难所致。如果河务诸事管理统辖于总督,则遥制困难;如果专隶于分司,则难免徇私舞弊。
于是,雍正四年,允祥改革直隶河务官,将直隶诸河分为四局,并设专官,以便稽查。据《清世宗实录》记载,其中一条措施,便与清河道有关:“苑家口以西各淀池及畿南诸河,绵亘五六百里,经州县二十余处,亦为一局,应将大名道改为清河道,移驻保定府,所有管河同知、州判以下等员悉听管辖。其天津、大名两道,既定为河道,专司河务,所属州县钱粮刑名事务,应各归该知府考成”。同年十月,直隶总督李绂奏请,为天津、永定、清河、通永等道添设管河属官,使河务成为这四道的主要职掌。
清河道因为治河的需要而诞生,全称“分巡清河道”,官阶正四品,负责大清河、滹沱河等畿南水系的治理、灌溉及监察地方府、州、县的职责。
直隶地区将有分巡地方之责的道员,改成专职河道,这与当时河工綦重有着必然联系。这一时期,清河道也见证了怡亲王允祥推动水利建设的成效:畿辅地区多数河流遇大水则泛滥成灾的情况得到改善,部分地区遇大旱则全境赤地的窘境有所改变。
如今,清河道署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水利管理机构和道台衙署,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以客观、准确、全面展示保定水利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图文、沙盘、实物、多媒体为展示手段,致力于建设一个集收藏、科普、宣传、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水利博物馆,”保定水利博物馆馆长葛劲夫表示,“让这座因水而生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治水为民的历史见证
“清河道自清雍正四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185年间,先后有179任115位道员主持治水,其中9位因政绩卓著而累官至直隶总督。”保定水利博物馆水利史顾问庞宏杰介绍。
在保定水利博物馆内,清河道员的生活“痕迹”以另一种形式穿越时空而存在。无论是《御题棉花图》中周元理陪同直隶总督方观承视察的场景,抑或是清河道员的简历、履历及相关信息,都诉说着治河往事,更展示清河道文化。
第一位由清河道员累升直隶总督的是方观承。他为官期间先后治理大清河、永定河、府河、子牙河、滹沱河、滏阳河等,使直隶主要河流近二十年基本没有发生大的水患。他邀请著名学者赵一清、戴震编辑《直隶河渠书》130余卷,保存了历代特别是清代直隶地区大量的水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同时,他还疏浚满城一亩泉,广种水稻,倡植棉花,使直隶成为当时重要产棉区之一,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勤政亲民、获乾隆帝特赏御书“枢庭介景”匾额的刘峨,在清河道台和直隶总督任时,治理京杭大运河,修建水坝、码头和桥梁等设施,提高航运能力,解决运河盐运迟误的问题;疏浚滹沱河河道、加筑永定河河堤;减轻百姓水涨淹田时的赋税。他一心为民、兴利除弊,病逝后,乾隆帝为其书写祭文,赐谥“恪简”,入直隶名宦祠。
作者:郑浩伟
责任编辑:罗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