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百年寒暑万宁桥

发表时间:2024-03-07

澄清上闸坐落于万宁桥旁  钱敏 摄
  □赵冰
  “鲸海遥通一水长,沧波深处石为梁。平铺碧甃连驰道,倒泻银河入苑墙。”这是明代诗人曾棨创作的七言律诗《海子桥》。如今的万宁桥曾被称为海子桥,它不仅是京杭运河北京段现存最早的古桥,还是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自建成迄今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   元代,漕船沿通惠河一路北上,经过万宁桥进入积水潭,万宁桥遂成为繁忙的客运码头。如今,修缮后的万宁桥已成为北京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万宁桥(澄清上闸)成为中国大运河北京段4个遗产点之一。
  海子桥边系客舟
  “金钩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此去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这是元代著名诗人杨载的诗句,诗中所写的金钩河是玉河,海子桥横跨玉河之上。
  海子桥,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最初为木质结构,后改用石砌筑。元代《析津志》记载:“万宁桥在玄武池东,名澄清闸。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重修,虽更名万宁,人惟以海子桥名之。”其中,玄武池是积水潭的别称,海子桥是俗称,万宁桥是官称。万宁桥为桥闸一体,其得名源于特殊位置和重要作用,据说“万宁”,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万宁桥在北京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为明皇城的后门,因此又称后门桥;桥东西两侧、南北两岸的雁翅处,设有六尊石镇水兽。积水潭为元大都漕运的关键位置,人们于万宁桥下置放镇水兽,意在趋利避害,确保漕运畅通。
  据民国张次溪《燕京访古录》记载,后门外地安桥下,有石刻三字,曰:北京城。传说,北京的“京”字正好落在北京城中轴线上,当河水上涨时,如果把这三个字淹在水下,北京城就有遭遇水灾的风险。
  元世祖忽必烈进出大都城,必走万宁桥,所以万宁桥又叫“天桥”。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忽必烈从蒙古大草原避暑归来,路过万宁桥时驻马观看,只见桥下舟楫往来,首尾衔接,西侧水域,粮船停泊,舳舻蔽水,当即为新修的漕道赐名“通惠河”。
  2000年,北京市对万宁桥进行整治修缮,疏通桥下河道,恢复了万宁桥原貌,但并没有找到“北京城”三个字,所以“有石刻三字”之说仍有待考证。
  澄清闸分上中下
  万宁桥旁设有水闸,用于控制积水潭的东出口。《元一统志》记载:“海子东澄清闸三。”澄清闸控水设施共有3座闸,分别是位于万宁桥的澄清上闸、位于丙寅桥的澄清中闸、位于望云桥的澄清下闸。
  万宁桥为闸边桥,这种桥型即闸体在拱桥桥体的一侧进行建造。澄清上闸就坐落于万宁桥西侧,元泰定三年(1326年),原来的木闸被改造成石闸。澄清上闸换闸工程比较复杂,工匠们先把原木闸拆除,平整地基后,将凿好的石料在两岸砌起闸基。为使闸基经得起过船和流水的冲击,砌基时要使用石灰和铁钉加固。鉴于澄清上闸的位置和功能极其重要,明清时期多次修治。
  《析津志》记载:“丙寅桥,中闸。”该闸位于澄清上闸下游。在澄清中闸遗址还未发掘之时,按桥名及地理位置推测,工程位置约在积水潭东南。2007年,北京市东城区恢复东不压桥河道施工时,发掘出桥和闸的遗址,证实了澄清中闸的确切位置。
  望云桥旁为澄清下闸,大约在北河胡同与水簸箕胡同北口交叉的石桥处。《析津志》所载“蓬莱坊西三”,即为澄清下闸,位于元皇城厚载红门东侧。据《元史》记载,一次,元刑部主事、翰林学士赵孟頫骑马行至东御墙外,即澄清下闸所在地,因为道路狭窄,不慎跌入运河里。宰相桑哥将此事禀告了元世祖,忽必烈认为,也可能会让其他大臣摔倒在此,遂下令把宫墙收缩回两丈有余,将道路拓宽。
  值得关注的是,在通惠河沿线修建有11处控水设施共24闸,其中9处设上下2闸,但为什么仅有澄清闸等两项工程设有上中下3闸?
  原来,澄清上闸至下闸,距离仅短短1千米,垂直海拔相差2米左右。上闸和中闸低于地面约两米,下闸低于地面六七米,此举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水位。而且,上中下三闸正好位于通惠河两个拐弯处,漕船既要急转拐弯,又要逆流爬升,因此,这里必须设3闸控制水流,方能让漕船安全行驶。
  近年来,在万宁桥以东的玉河北段,随着河道与两岸风貌被进一步保护,碧波潺潺顺流而下,再现了700余年前“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这座极负盛名的古桥,在新时代的光阴流转中,逐渐显露其风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3月7日

作者:赵冰
责任编辑:陈帅 校对:罗景月 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