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文化

宋公堤:造平安于黎民的红色丰碑

发表时间:2023-11-02

  □本报通讯员 臧滨城 丁辉 金昕

  宋公堤,一条修建于1941年的海防大堤,被作家阿英(钱德富)称为“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北人民“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开始,也是新四军在困难时期造福人民的历史见证。82年斗转星移,宋公堤依然岿然而立,护佑着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

  壮士齐心筑海堤

  1940年10月10日,阜宁县(现属江苏省盐城市)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宋乃德担任首任县长。在1941年春天召开的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上,经过大家热烈讨论,修筑海堤的提案获得通过。宋乃德代表县政府作出“修堤全部费用不用人民负担,以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公债,由政府偿还”的承诺。整个工程按“以工代赈”的办法,分两段实施,先修北堤,后修南堤。一场声势浩大的海堤修筑工程拉开序幕……

  1941年5月15日9时,修堤指挥部在六合庄召开了修堤誓师动员大会,决定首期从中山河南岸到废黄河北岸修筑北段海堤。在修筑海堤的过程中,上万名民工夜以继日。筑堤期间,虽有日伪飞机不时进行骚扰,但参建的干部群众依然坚持施工,海堤修筑现场呈现出紧张而繁忙的景象。

  1941年6月15日,北段海堤修筑任务取得胜利。上万名民工一锹锹、一车车地将泥土“搬”上了海堤,构筑起一条长28.5公里,底宽2.1米、高3.5米的坚实长堤。

  5天后,南段海堤工程开工。虽然全长只有18公里,但与北段工程相比却困难重重。筑堤工期过半,正值梅雨时节,地面水深盈尺;天气炎热,卤潮泛滥,时疫流行,三分之一的民工感染疾病。在南段工程宽26.4米、深16.7米的河口即将合龙之际,潮水突然回潮,一时间水流湍急,数百辆小推车推来的蒲包袋装泥土倒入水中都无济于事。危急时刻,新四军二十三团的指战员赶到堵口现场,与管理人员、民工一起跳入水中,手臂相挽,形成人墙,挡住了汹涌而至的潮水,最终河口如期合龙。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余名民工只用了10个晴天,就完成了南堤的修筑。8月中旬的天文大潮期间,海啸翻腾而至,高大坚实的新堤岿然不动。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侵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这是当地士绅群众为感谢宋乃德县长的恩德所创作的民谣。人们把此堤与宋代范仲淹主持修筑的范公堤相提并论,称之为“宋公堤”。

  1941年冬季,当地民众为感谢和铭记宋乃德县长的恩德,在海堤上立起《宋公纪功碑》。碑文承载的是盐阜大地军民同心的难忘记忆,见证了共产党、新四军心系人民、造福于民的伟大历史。

  赓续荣光护安澜

  宋公堤的修建,给盐阜大地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存,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成为盐阜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盐城市淮剧团2021年创排大型现代淮剧《宋公堤》,剧目取材于真实的历史和人物故事,通过“临危受命”“杨门立雪”“冰释前嫌”“押粮劝驴”“魂归沧海”“听潮立碑”等场景,塑造了宋乃德、杨芷江、李母等真实生动的人物故事,再现了新四军在盐城的伟大壮举和英雄史诗。2021年,“纪念宋公堤修筑八十周年”主题艺术作品展在盐城市美术馆开幕,80余位书画家创作的精品佳作,向修筑宋公堤的革命先辈表达了崇高敬意,再次点燃了社会公众守护宋公堤、弘扬红色文化的热情。

  如今,宋公堤已成为达标海堤的重要部分,仍承担着守护海岸的重任。盐城市为此开辟红色文化教育路线,宋公亭教学点位于滨海港经济区,是一座六角宝塔亭,亭中有《宋公纪功碑》碑石。在这里,众多参观者可以学习宋公堤背后可歌可泣的故事,缅怀中国共产党、新四军心系人民、至诚担当的伟大历史。

  宋公堤自1998年列为江苏省海堤达标建设治理重点项目以来,累计投资约7.63亿元,通过实施海堤达标工程、除险加固、水毁修复加固等项目,完成海堤护坡工程29.88公里,保滩工程22.65公里。新修的达标海堤经受住了台风和大潮的多次袭击,抑制了海岸蚀退,海堤的挡潮防浪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滨海港经济区县委、县政府对宋公堤不断进行完善,在宋公堤遗址上新建的海堤公路,像一条玉带镶嵌在百里海堤之上。它既是一条海堤防汛要道,更是一条带领滨海百万人民阔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阳光大道。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11月2日

作者:臧滨城 丁辉 金昕
责任编辑:罗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