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推广 > 广告

青山为底 绿脉生金

——江西赣州市持续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发表时间:2025-11-12
上犹县崩岗治理补充耕地项目治理后
全国首单崩岗治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签约仪式现场
兴国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宁都旱脑小流域
龙南市虔心小镇水利风景区
 
  □陈帅 王子月
  新时代生态治理的考卷上,如何让水土保持的“生态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让绿水青山成为可变现的“金山银山”,是亟待破解的核心命题。
  为破解这一命题,江西省赣州市以先行先试的担当、敢为人先的魄力交出了亮眼答卷:全国第二单、中部地区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完成,为生态价值探索了创新转换路径;全省首单2亿元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生态资产权益质押信贷推出,让生态资源打开高效融资通道;全国首单崩岗治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落地,崩岗治理新增耕地实现“零的突破”……
  一项项“首单”“突破”的背后,是赣州市以创新思维激活生态价值的生动实践。其以创新机制为纽带,将生态治理、价值转化与资金反哺紧密串联,不仅让荒山披绿、耕地增量,更让生态收益反哺治理、带动就业,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荒山变现”新路径。
  变“荒山劣地”为“沃土良田”
  在南方红壤区的群山之间,赣州市曾长期被崩岗侵蚀的难题所困扰。作为水土流失重灾区,赣州市崩岗数量一度超3万座,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3.3%。这些由水力侵蚀形成的“山地伤疤”,将原本的山林切割得支离破碎,留下了岩石裸露、草木难生的“不毛之地”。
  “以前这里全是崩岗荒地,一下雨泥沙俱下,遇到大雨,不止道路被冲毁,周围村民也提心吊胆。”赣州市上犹县油石乡副乡长刘福敏的描述正是曾经崩岗水土流失状况的真实写照。
  为啃下崩岗治理这块“硬骨头”,赣州市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经过多年实践,赣州市不仅创新建立“揭榜挂帅、以奖代补”机制,充分激发了治理活力,更根据不同崩岗的地形、侵蚀程度,因地制宜构建起生态恢复、农林开发、文旅融合、新增造地等多元化治理模式。
  对于侵蚀严重、生态脆弱的区域,赣州市采取封山育林、种植水保林等措施,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对于坡度较小、土壤条件尚可的崩岗,通过边坡整形、修建截水沟等系统工程,打造赣南脐橙、油茶等种植基地;对于条件适宜的区域,则改造为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依托完善奖补机制和多元治理模式,赣州市近3年累计治理崩岗3000余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红土大地逐渐重现绿意。
  随着国家耕地保护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让治理新增的耕地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发展大局,成为崩岗治理成果转化的新方向。此前,侵蚀沟、坡耕地的首单新增耕地指标交易已成功落地,赣州市敏锐地意识到,昔日的“荒山劣地”或许存在转化为“沃土良田”的可能性。
  这一构想在2025年11月5日变为现实,全国首单崩岗治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在南昌市成功签约。上犹县将通过崩岗治理新增的21.56亩耕地指标出让给南康区,交易金额达344.96万元。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当地后续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形成“治理—增值—再治理”的良性循环。
  走进上犹县油石乡的崩岗治理区,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微风拂过田垄,稻穗垂下饱满的金穗,在阳光下晃出细碎的光芒。“这已经是这片崩岗治理新增耕地产出的第二季成熟水稻了。”刘福敏介绍。
  此次交易的成功,不仅标志着崩岗治理新增耕地正式纳入全国耕地占补平衡交易体系,更开创了生态治理与耕地保护协同发展的全新路径——崩岗治理不仅能让“荒山劣地”重披绿装,更能转化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宝贵资源。
  转“生态存量”为“经济增量”
  治好的山、造好的地,不能只当风景看,更要让它产生价值,才能实现治理的可持续。如何让“无形”的绿水青山得到“有价”衡量,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也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
  赣州市将“生态定价”作为突破口,率先在水土保持碳汇领域探索实践。2024年4月,赣州市选定上犹县紫阳小流域开展碳汇试点工作,邀请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通过样地植被、土壤调查及“空天地”多源遥感监测,精准核算2002年至2023年紫阳小流域碳汇量,为碳汇交易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科学核算催生市场实践。2024年8月,上犹县通过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签约完成紫阳小流域7万吨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交易金额达210万元,这也是全国第二单、中部省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工作。2025年6月,兴国县依托塘背河小流域40余年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成功交易碳汇量5.2万吨,实现收益145.6万元。两笔交易接连落地,也标志着赣州市“两山”转换通道持续畅通。
  在碳汇交易的基础上,赣州市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类型,让优质生态资源释放多元效益。
  在赣州,经治理的小流域水质长年稳定在Ⅱ类及以上,不仅滋养了沿岸草木,更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绿色密码”。“好水才能有好产品。”上犹县紫阳乡源溪水厂负责人拿着自产的山泉水产品自豪地说。
  依托这份生态资源,上犹县建成赣啤生态精酿啤酒产业园,创建“伊露云”“伊紫云”两个富硒山泉水品牌,山泉水直销北京,年收益超百万元;宁都县通过出让3年旱脑小流域水土保持文化服务生态产品开发经营权,获得交易金额292.86万元,让生态资源成为增收新载体。
  不仅立足过往治理形成的碳汇成果,赣州市还将目光投向了产业开发的未来收益。在上犹县油石乡笔架山,这片4.3万多亩的山林,曾是“沉睡”的绿色资源,如今正在通过一项金融创新成为生态价值转换的“动力源”——依托上犹县竹头围小流域治理,全省首单2亿元VEP生态资产权益质押贷款在此落地。
  赣州市跳出“先治理后变现”的传统模式,以产业项目未来收益为锚点,构建“核算—抵押—变现”绿色金融闭环。上犹县笔架山“两山”实践创新生态产业园项目以茶旅、产业展示等基础设施开发的未来收益为依据,获赣州银行4.32亿元授信。借助已发放2.3亿元贷款,示范园不仅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更同步打造出“森宿上游”文旅品牌、“上犹臻品”区域品牌,以多样化方式让生态产品绿色价值结出“经济硕果”。
  如今,昔日山林正蜕变为“生态+产业”融合的样板,充分证明生态价值转换不仅能依托过往治理成果,更能通过未来收益提前激活,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辟了可持续的新赛道。
  让“生态收益”变“治理动能”
  水土流失治理不是“一锤子买卖”,唯有让生态收益反哺治理本身,才能实现水土保持的效益可持续。赣州市正以“生态修复—价值核算—市场交易—收益反哺”为核心链条,构建起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良性循环。
  如今,收益反哺机制已在赣州市多地落地见效。2024年至2025年,上犹县紫阳小流域、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355.6万元碳汇交易资金,全部用于植被补植与岸线生态养护;赣县区153.87万元的碳汇量收益,也已投入新一轮崩岗治理。此外,赣州市还明确VEP质押贷款金额将以不低于20%的比例,专项反哺当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让生态收益回流治理一线。
  作为2025年水利部确定的全国12个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县之一,宁都县在循环机制建设上走在前列。宁都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李晟介绍:“我们将建立县财政水土保持公益金专项账户,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中,会综合考虑生态产品产权归属、投资占比、政府资金投入等因素,将一定比例的收益纳入水土保持公益金,专款用于全县水土流失治理。”
  按照规划,宁都县计划在2025年至2026年培育完成5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纳入公益金账户的收益再用于其他小流域生态治理,实现“投入—产出—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例如,村集体合作社与文旅企业签订经营权交易、VEP绿色信贷用于景区环境提升,或政府资金治理新增耕地,我们均可依据循环机制方案把一定比例收益存入专项账户,从而保障全县小流域治理资金。”李晟补充道。
  水土保持工作如何打破“治理靠投入、效益难持续”的传统困局,赣州市这套收益反哺机制给出了创新解答。这一机制的关键,在于将生态治理从政府单一投入转变为多元参与、收益共享,将生态产品从无价资源变为可交易资产,将治理成果从短期见效变为长期循环。
  碳汇交易、经营权交易、VEP质押贷款、耕地指标交易……都是这一机制成功运行的生动例证,相关成果成效也赢得广泛认可与高度肯定。赣州市水利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黄菊兰介绍,赣州成功落地的全国第二单、中部省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以及全国首单崩岗治理生态产品交易,不仅获得江西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和批示,更被纳入省、市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生态价值转化“赣州样本”。
  如今的赣州,青山更绿、河水更清,群众口袋更鼓。这些转变,离不开赣州水土保持工作的扎实成效与持续深耕——2022年赣州市水土保持中心获评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2021—2024年连续四年在全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中位列设区市第一。一系列的亮眼成绩,一笔笔的“首单”“首笔”,印证了赣州水土保持工作的硬实力,彰显了其在生态价值转化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未来,这份以水土保持为基、以“两山”转化为径的宝贵经验,也将为全国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提供着可学可鉴的生动范本。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