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红色沙漠” 今朝绿色崛起
——写在江西赣州市推进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四周年之际
发表时间:2025-11-12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水土保持生态开发标准果园

赣南脐橙

上犹县紫阳小流域

寻乌县矿山治理修复

于都县潭头生态清洁小流域
□王子月
秋日的江西省赣州市,山水间铺展开丰收的画卷:脐橙金黄的果实,装点着翠绿的山峦,漫山茶田在秋风中舒展,清澈河水倒映着两岸草木……这幅“红土披绿,流水潺潺”的画卷,正是赣州推进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四周年的生动注脚。
作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主战场”,赣州曾因严重的水土流失被称为“江南红色沙漠”。2021年,赣州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五个试点市县之一,肩负起“探索路径、示范引领”的使命。四年来,赣州以系统施策的智慧修复生态,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创新改革,以科技赋能的手段强化监管,交出了一份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精彩答卷。
系统治理:一体化推进“全域绿美”图景
水土保持从来不是孤立的“单点治理”,而是关乎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系统工程。赣州的小流域治理,从最初就秉持着“系统思维”——1980年,水利部将兴国县塘背小流域列为部管试点,这也是南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首条试点小流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赣州率先跳出“小块山头零散治理”的局限,开创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立体综合治理的新理念,为全国小流域治理写下“南方样本”的开篇,同时为赣州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系统治理的根基。
面对新时代碎片化治理的瓶颈,赣州进一步以“一体化”思维深化实践:通过流域、区域、措施“三位一体”协同发力,坚持山上山下、村内村外、上下游、左右岸全面规划、系统治理,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从“单点治理”到“全域提升”的质变,让每一条小流域都成为串联城乡、惠及民生的绿色纽带。
作为赣州整县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先行者”,上犹县采取“全县统筹、整体规划、分区分片、点面结合、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统筹布局40条小流域治理节点,让绿色发展的脉络延伸至城乡每个角落。
走进茶亭小流域的初色童年水生态公园,难以想象,这里曾因河床淤积,每逢雨季便污水横流,如今杂乱淤积的溪沟已变身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鱼虾在水中自在穿梭,岸边草木随微风摇曳,一派生机盎然的滨水画卷。作为上犹县整县推进治理的“样板节点”,茶亭小流域通过科学划分预防保护区、综合治理区、生态修复区,不仅建成8000多平方米的水生态公园,更创新将生态治理与研学教育深度融合,依托公园打造初色童年研学基地,把水土保持文化、水土流失防治知识融入互动课程。
“孩子们来这里不仅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还能通过各类实践课程,直观了解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性,真正实现了水保教育从娃娃抓起。”初色童年研学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基地接待人数已超1万人次,成为传播水保理念的生动课堂。
围绕系统治理,上犹县的试点经验还在加速向更大范围拓展。2025年4月,宁都县被水利部列为全国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县,成为赣州系统治理向全国示范迈进的新标杆。
宁都县紧扣县域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目标,以母亲河梅江作为纽带,以不同区域优势为依托,采取“小流域+”的模式分类施策:上游聚焦“水源涵养”,中游发力“文旅开发”,下游推进“农业产业”,以此实现全域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目前,宁都县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项目涉及的11条小流域中,6条已开工建设,预计本年度完成90%建设任务形象进度。
从兴国塘背小流域的“理念首创”,到上犹县的试点探索,再到宁都县的示范引领,赣州以系统治理生动诠释了“小流域带动大发展”的深层逻辑。如今,赣州全市已累计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76条,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示范工程(园)14个,一条条清水绿岸,正铺展成赣州大地最亮丽的生态底色。
锐意改革:破解生态价值转化“密码”
来到赣县区金钩形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崩岗展馆,两组照片的鲜明对比引人驻足:左侧照片里,崩岗沟壑纵横,黄土裸露;右侧照片中,脐橙满枝,绿意盎然。
“这是我们治理前后的真实写照。金钩形崩岗侵蚀群是南方最为剧烈、集中连片最大的崩岗侵蚀区之一,现在经过治理,不仅保住了水土,还能用作农林开发,给村里创收。”赣县区水土保持中心主任邱欣珍指着照片介绍。
这样的蜕变,在赣州并非个例,而是遍布红土大地的生动实践。作为南方崩岗治理的“主战场”,赣州现存崩岗占全省78%以上。面对这一“顽疾”,赣州创新推出“揭榜挂帅、以奖代补”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崩岗+生态修复”“崩岗+农林开发”等多元模式,近年来累计治理崩岗3000余座,赣县区金钩形水土保持科技园崩岗治理、寻乌稀土矿山水土保持科技园、于都金桥崩岗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江西省仅有3个入选,且均为赣州水土保持项目。
治理成果如何转化为生态财富?赣州在全国率先给出了答案。2025年,全国首单崩岗治理生态产品交易在赣县区落地,通过市场化方式将治理后形成的生态服务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经过多年连续治理,金钩形崩岗碳储存能力、碳汇增量显著提升,2003年3月至2025年3月碳汇量达到13.6万吨。”邱欣珍介绍,“本次交易产品为5.129万吨水土保持碳汇量、170亩新建果园的经营权,总交易金额260.27万元,交易资金将用于当地后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不止于碳汇交易,赣州崩岗治理的创新实践,还在向高效利用深度递进。
在龙南市,“崩岗变工业用地”的探索率先破题。龙南根据崩岗地形特点,通过削坡整形、分层压实、土壤改良等技术,把250亩“无用劣地”改造成符合工业建设标准的用地,既解决了企业落地的土地缺口,又从根源上消除了水土流失隐患。
在上犹县,崩岗治理延伸出“补充耕地”的新路径。2025年11月5日,全国首单崩岗治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在上犹县落地,核定新增耕地指标41.556亩,其中崩岗治理形成耕地指标21.56亩用于本次交易。在多方合力下,不到一年时间,曾经的荒山种满水稻,迎来丰收的时刻。望着山坡上金灿灿的水稻,上犹县油石乡副乡长刘福敏笑着说:“周边村民看见荒山能种上水稻都觉得很不可思议,这是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对于水土保持工作而言,“修复劣地”只是起始,唯有建立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才能让治理成果实现可持续循环。四年来,赣州在生态价值转化领域的探索从未止步。
2024年,上犹县实现了全国第二单、中部省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7万吨碳汇量通过交易实现生态效益变现;2025年,依托上犹县竹头围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全省首单2亿元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生态资产权益质押贷款再度在上犹落地,明确将以不低于20%资金用于当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走出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子。
锐意改革,奋勇争先,赣州以一系列“全国首单”“全省首个”的鲜活案例,充分印证了水土保持“赣州样板”的示范力量。崩岗治理的多元转化,抑或是生态产品的价值变现,不仅激活了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破解了水土保持“投入大、变现难”的困局,更构建起“生态修复—价值核算—市场交易—收益反哺”的投入循环机制,让“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创新监管:科技赋能筑牢“智慧防线”
信丰县是“中国脐橙之乡”,信丰脐橙更有着“华夏第一橙”的美誉。为守护产业发展的生态根基,信丰县严格贯彻落实山地林果开发联审联办制度,其中安西镇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正是这一制度实践的生动缩影。
在安西镇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漫山脐橙树呈阶梯状层层叠叠,山腰处横山排蓄水沟如银带蜿蜒。这座在中国赣南脐橙产业园基础上升级建成的园区,将“山腰横山排蓄水沟、水平梯带内壁竹节沟、山脚泥沙拦截沟、护坡种植水保草”的标准应用到每一处,成为水土流失治理与脐橙产业发展相融合的示范样板。
而这些规范的水保措施能落地见效,正是源于赣州在监管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支撑。作为先行探索者,赣州在全国率先推行山地林果开发多部门联审联办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新建果园准入条件、程序以及水土保持措施落实要求,从源头杜绝“重开发、轻保护”现象。
“所有新建、重建脐橙果园都必须经过水保、林业、自然资源、果业等多部门的联合把关,只有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到位的果园才能进行后续种植。”信丰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范胤灵解释道。在严格监管下,截至目前,信丰县已成功建成246个脐橙标准示范园,面积超4.05万亩,真正实现了“橙香满枝”与“水土稳固”的双赢。
为突破信息壁垒,破解传统监管“碎片化、滞后性”难题,赣州依托数字化手段,构建起全流程、全覆盖的智慧水保监管体系,让水土保持监管迈入“数据跑路、智能预警”的新阶段。
在数据整合层面,赣州在全省率先打破部门壁垒,将发展改革、行政审批、交通等15个部门的数据资源“拧成一股绳”,搭建起生产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从项目立项的备案信息,到开工建设的进度动态,再到竣工验收的结果反馈,全流程信息实现实时共享、闭环管理。近年来,累计共享数据7万余条,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3917个,完成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3852个,做到了“应批尽批、应验尽验”。
在项目监管层面,赣州探索了“准实时+精细化”监管模式。针对生产建设活动频繁,部分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周期短,以及基层监管人员短缺、掌握违法违规信息不够精准等现状,赣州市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每年加密开展市级遥感监管,将违规图斑响应时间从4~6个月缩短至2个月内。与此同时,开发监管App(应用程序),预设逻辑校验规则,自动预警“未批先建”等行为,推动监管从“被动响应”迈向“主动智治”。
以联审联办强化监管,以数据整合破除壁垒,以科技手段提质增效,赣州以层层递进的逻辑破解传统监管痛点。这套水土保持监管体系,不仅实现了监管效能质的飞跃,筑牢了水土保持的“智慧防线”,更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秉持“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理念,结合市委、市政府开展“如我+”行动和对标深圳规则规制工作部署,赣州市水土保持政务服务实现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设施自主验收报备、监测季报报送等环节全程线上“无纸化”办理,对房地产等六大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全面实行承诺制管理。
四年栉风沐雨,四年聚力攻坚。“十四五”以来,赣州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98.52平方公里、占江西省下达目标任务的153%,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3.26%。“赣州40年水土保持生态实践”更是成为水利部系统治理典型案例,得到水利部高度评价,将赣州称为全国水土保持的一面红旗和火车头。
站在赣州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四周年的节点回望,这四年,红土大地的植被覆盖率持续攀升,水土流失面积不断缩减,“水土稳固”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图景随处可见;这四年,体制机制的“赣州经验”走向全国,智慧监管的“赣州方案”成为样板,先行区建设的成果惠及万千百姓;这四年,荣誉与实绩相伴而行,2022年赣州市水土保持中心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称号,2021—2024年度更连续四年斩获全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设区市第一,用沉甸甸的荣誉印证了攻坚实效。
赣州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协同并进的必答题。展望未来,这座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城市,将继续以“先行”为帆,以“创新”为桨,在深化一体化系统治理上再突破,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再探索,在升级智慧水保体系上再发力,以更高标准守护绿水青山,以更实举措激活发展动能,让先行区的“试验田”结出更多“丰收果”,书写出更加璀璨夺目的“赣州篇章”。
责任编辑:陈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