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江科学院全链条崩岸防治技术体系如何助力“黄金水道”畅通
发表时间:2025-09-04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自宜昌顺流而下至长江口的长江中下游
是长江经济带、长江大保护的核心区域
也是长江水沙通道、泄洪通道、
航运通道、生态通道、文化通道

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维持这条“黄金水道”的稳定
是保障区域水安全
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崩岸
却是长江中下游河势稳定的一大隐患
成为“黄金水道”的痛

崩岸示意图
根据不完全统计
仅2003—2022年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
就发生了崩岸险情1047处
崩岸总长度约748千米

图片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示意图
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
河道崩岸预警防治和应急处置能力
守护“黄金水道”和沿江经济社会发展
以长江科学院卢金友
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
数十年持续开展了长江中下游
河道崩岸问题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系统揭示了不同水流和河床边界条件下
河道崩岸及各种结构型式防护工程破坏机理
率先研发了崩岸预警技术
并在荆江河段成功应用
创新研发了崩岸防治成套新技术
系统提出各种结构型式崩岸防治工程的
适用条件和设计方法
形成了技术规范
构建了从机理、预警、技术、设计
到应用的全链条崩岸治理体系
广泛应用于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实践
为稳定河势
保障防洪安全、黄金水道畅通、
岸线高效利用及涉水工程安全
作出了重要贡献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崩岸防治:让预警跑在前
在厘清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成因
和影响岸坡稳定的关键因素基础上
卢金友团队首次构建了包含
3个层次和6个关键特征指标组成的
河岸稳定性评价体系
同时综合崩岸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提出了崩岸分级预警方法
并选取崩岸比较严重的
中游荆江和下游铜陵河段进行示范应用

图片河道崩岸预测与预警技术示范内容及位置
如2022年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
选择长165.6千米的岸段
开展崩岸监测预警示范
根据可能发生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
将岸段划分为蓝色、橙色、红色
三类预警等级

荆江典型监测段红色预警段位置示意图
经过实际验证
被列为红色预警的岸段
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崩塌现象
证明了所引发的河道崩岸预警技术
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环境友好型护岸:
“黄金水道”的理想修复之法
科学有效的崩岸预警
能够实现对崩岸发生地点的预判
推动有针对性的崩岸预防和治理
长江大规模的护岸工程
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兴建
团队经过长时间对护岸工程的系统研究
首次定义了环境友好型护岸工程
对不同典型护岸材料
在其生命周期内分别定量确定了碳排放值
筛选出如狗牙根、香根草、
意杨、芦苇、虉草等
适合长江中下游生长的护岸植物
并基于水文条件对下荆江护岸带进行分区
推荐了适宜的护岸植物
并进行修复应用

图片长江荆江干堤生态守护工程植被生长过程
在古夫河兴山县城段
实施生物工程护坡后
原本因采砂造成的河道坑洼不平、
坡面植被较少等问题得到改善
河道自然属性得以恢复
增强了水体与岸坡之间的交换
同时
工程还利用五级阶梯深潭和人工鱼砖
创造水生生物生境和植物多样性
实现了多目标的综合整治

古夫河兴山县城治理前后对比图
团队还研发了
既能发挥防洪护岸、稳定河势功能
又不影响河道原有生态功能
的护岸工程新技术
包括
宽缝加筋生态混凝土水上护坡工程技术

宽缝加筋生态混凝土水上护坡工程实施效果
该技术具有生态环保、取材容易、
施工简单、整体稳定性好、
工程造价格低等优点
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的
观音洲、杨岭子等处的
护坡工程中应用后
取得良好效果
网模卵石排水下护脚工程技术
应用于下荆江河势控制工程(湖北段)
根据水下摄像检测显示
经过1个汛期水流的冲刷调整
团结闸上段(杨岭子)护岸工程应用的
网模卵石排护岸区域没有明显变化
工程技术应用效果达到设计预期目标
起到了保护河道岸坡稳定的作用

使用人工鹅卵石护岸工程的试验现场
此外
团队研发的
人工鹅卵石护岸工程技术
分格现浇网筋生态混凝土水上护坡工程技术
钢筋混凝土护底促淤网架箱护脚工程技术
人工生态巢穴石水下护脚工程技术等
多种生态型护岸工程新材料和新技术
经过试验和应用
均实现了抗冲稳定性
与环保生态修复双重目标
多年来
卢金友团队
深耕长江中下游崩岸防治领域
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11项
实用新型专利8项
软件著作权 14项

出版水沙运动基本理论、崩岸治理等
领域专著5部
发表中英文代表性论文140余篇
为长江中下游河道河势稳定、防洪安全
岸线与洲滩保护、开发与利用
航运发展等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未来还将继续深化研究更好地服务
长江保护与治理
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长江科学院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