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推荐

碧波映春色 生机正盎然

——春季生态补水助力河湖复苏

发表时间:2025-03-25

  □本报记者 李海川

  春光融融,草木葳蕤。万物竞发时节,大江南北陆续启动春季生态补水。水流奔腾而下,候鸟飞舞翩跹,奏响一曲河湖复苏的春日欢歌,为美丽中国的壮阔图景增添盎然生机。

  水声滔滔——

  多水联调润大地

  开闸!3月14日,天津市屈家店枢纽开闸放水,水流飞泻而下,源源不断地汇入下游河道,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如期实现2025年春季全线流动。

  近年来,通过科学统筹本地水、引黄水、引江水、再生水,精准调度官厅、册田、东榆林、友谊、洋河五大水库,精细管理关键河段和重要控制断面,永定河实现连续5年全线贯通、连续两年全年全线有水,流域逐渐恢复生机与活力。

  复苏母亲河,首先要让母亲河流动起来。生态补水是给河流“输血”、恢复或保障流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截至3月23日,各类工程今年已累计向永定河补水近1.45亿立方米。”永定河流域公司通水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调度计划,2025年将强化本地径流与引黄水联合调度,向永定河生态补水7.71亿立方米;引黄补水将于秋季启动,计划补水1.25亿立方米。

  白浪翻滚,水声滔滔。春日补水,唤醒的不止永定河。

  2月20日,翻腾的水花打破了水面的静谧,北京密云水库、怀柔水库通过京密引水渠经温榆河向北运河进行生态补水,开始2025年度大运河北京段生态补水。3月21日,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全线通水,京杭大运河自2022年以来连续4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

  “本次生态补水立足河流生态自然节律,充分契合北方植被萌芽期、水生生物复苏期的需水规律,精准控制补水强度,保持相对稳定的补水流量。这样既可以避免河道冲刷,又能确保生态浸润效果。”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俊文介绍。

  京杭大运河2025年全线贯通补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4省(直辖市),以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作为主要贯通线路,补水线路总长1274公里。

  补水期间,通过优化配置调度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供水、京津冀鲁4省(直辖市)本地水、引黄水、引滦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预计提供补水量5.56亿立方米。其中,入京杭大运河水量5.29亿立方米,同步置换深层地下水灌溉面积46万亩。

  据了解,在助力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实现全线贯通的同时,本次生态补水还将起到地表地下协同修复作用,为河湖水系提供优质水资源,增加地下水资源储备。

  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是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关键举措。“我们坚持以江河流域为基础单元,以水资源统一调度为重要抓手,提升水网水安全保障能力。截至目前,开展水资源统一调度的跨省江河流域已达70条,保障了流域区域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水利部调水管理司司长王平说。

  碧水盈盈——

  数字赋能焕新生

  生态补水,时机如何精准把控?补水量如何科学界定?具体通过何种方式实施?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若想让每一滴水都补到刀刃上,科技赋能是解题之钥。

  “为摸清水流行进和地下水入渗规律,最大程度发挥有限水资源的补水效益,我们把每一次生态补水都视为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实地原型试验。”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介绍。

  一方面,北京逐步构建涵盖全市五大流域、主要支流、水库、湖泊和湿地的监测站网,水质水生态各类站点达1269个;另一方面,对水流行进、地下水入渗模拟分析,探索形成基于知识驱动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技术体系及实现路径,并在永定河补水方案制定中得以实践,为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累积“算据”“算法”。

  作为新质生产力在水利领域的重要表现,数字孪生水利建设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术和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将江河湖泊、水利工程实时映射到数字世界,为水资源调度管理工作提供智慧“大脑”。

  打开数字孪生永定河系统水资源调度管理平台,只见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入海流量、实际来水量、水库蓄水量等指标,永定河补水线路在流域三维地图上直观显现。

  “当监测到的流量低于生态流量目标值时,系统会自动预警,并触发系统进行调度方案动态调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户作亮介绍。

  聚焦数字孪生永定河,海委通过构建永定河流域二、三维水利数字化场景,推动数字孪生技术与水利业务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持续完善中长期水文预报、水流演进、生态调度等模型库,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为永定河生态水量调度提供决策支撑。

  近年来,各地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探索水资源智慧化调度,赋能更多母亲河焕发新生——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加快推进数字孪生西辽河建设,补充完善数据底板,建设水头智测功能,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及地面监测站等多源数据,实时掌握水头位置;搭建西辽河干流重点河段二维水动力模型,开展水资源调度预演,提升西辽河流域治理管理智能化水平。

  新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时监测水情、库容、水位、受水面积等数据,全过程监督管理,精准控制进程,动态调整流量,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山东建成覆盖全省重点河流、灌区、水库以及骨干引调水工程的调水业务管理平台,多维度采集整合基础数据、监控预警信息700多万条,实现了水资源调度从计划生成到指令执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

  补水,更要护水。从岸边到水面,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成为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科技引擎。

  北京智慧水务机器人典型应用推广活动近日举办,多款水务机器人亮相。水面上,一艘搭载了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融合感知设备的无人驾驶清洁船,锁定不远处的漂浮物,张开“双臂”,迅速将垃圾收入囊中。

  在北京水务领域,机器人技术正成为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北京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规划科技处科技信息科科长万烁介绍,目前北京已有部分河湖流域、水库等使用机器人进行日常管理。

  “我们将持续深化‘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的监测感知体系构建,推动智慧水务机器人应用到更多场景中。”北京市水务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张少焱表示。

  泠泠作响——

  系统施策强动能

  初春时节,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腹地大风呼啸。连日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防御科科长刘世轩和同事们每天早上准时来到西辽河河道,抓紧实施河道疏浚和“清槽行动”,为尽快恢复西辽河健康生命而努力。

  “自2024年起,我们便持续开展西辽河干流河道清淤疏浚、沙坑治理,以及卡点堵点整治工作,为西辽河全线顺利过流打通过水通道。”通辽市水务局副局长王志忠介绍,“我们还在农业、工业、城镇等各个领域大力推行节水举措,全力推进引调水工程建设,全方位促进西辽河生态复苏。”

  西辽河是目前七大江河中唯一处于断流状态的大江大河干流。2020年以来,在水利部和流域相关各方共同努力下,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

  3月4日8时,随着大石门水库、东台子水库分别按13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2025年度西辽河春季水资源调度工作正式启动;3月14日凌晨4时10分,西辽河干流水头到达通辽城区;3月21日23时57分,西辽河干流水头首次与孝庄河交汇,刷新近27年来行进最远距离。目前,水头正在继续向下游行进。

  让西辽河“活”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兼顾地上地下,综合施策、系统治理。

  “我们建立西辽河河道系统治理协调推进机制,联合流域相关省(自治区)共同商治西辽河河道整治,打通河流过流通道,统筹推动西辽河河道系统治理,助力河流恢复健康生命。”松辽委总规划师林岚介绍。

  上下游联动,干支流共治,这个春天,流域沿线抓节水、抓调配、抓修复,努力打通关键性堵点、卡点,采取各项措施推动干流水头向下游延伸——

  内蒙古通辽市和赤峰市开展老哈河、西辽河干流河道应急整治、河道禁种管理等工作;辽宁清理整治老哈河建平段碍洪突出问题;吉林编制完成西辽河、乌力吉木仁河整河治理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主要支流治理工程、水生态与修复工程建设。

  林岚介绍,目前松辽委正会同流域相关省(自治区)加快推动西辽河治理实施方案编制,并协调督促地方加快开展西辽河河道整治相关项目前期工作,推动西辽河治理项目早日建设实施。

  如果说河湖是大地上纵横交织的生命脉络,那么泉水是地层中悄然涌动的生命脉搏。

  河北邢台,百泉鸳水公园中,狗头泉、银沙泉、甘露泉等泉水欢腾喷涌,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听泉、赏泉。

  “狗头泉稳定复涌以后,来这儿旅游观光的人也越来越多,真是打心眼里高兴。”邢台市襄都区武家庄村村民曹路平记忆深处的“水乡”又重新回到了眼前。

  汩汩清泉,泠泠作响,见证着我国地下水保护成效。近年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开展全面节水,实施严格管控。同时通过水源置换和地下水回补等措施,助力地下水水位回升,全力守护地下水生命线。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量较10年前减少八成以上。

  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放眼全国,越来越多一度干涸的河湖重现生机,成为百姓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看运河两岸,无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生根开花,古老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看永定河畔,潺潺河水吸引来大批候鸟栖息,白天鹅、白鹭、黑鹳等一众珍稀鸟类频频“探访”。

  看滹沱河沿线,水美乡村依托焕发新生的母亲河,开发田园采摘、休闲观光、生态康养等项目,激活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

  盈盈碧水,皴染出美丽中国的灵动底色;汩汩清流,勾勒出人水和谐共生的诗意画卷。一场场跨越江河的生态交响,伴着明媚的春光,在神州大地上激昂回荡。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3月25日

作者:李海川
责任编辑:罗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