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整版关注:泉愈晋祠
泉愈晋祠
□本报记者 马晓媛 田慧莹
山西省太原市悬瓮山下,古木森森。
“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泉眼处,清澈泉水从石壁上的石雕龙口倾注入池,清流汩汩翻涌。
这是一幕期待了30余年的唤醒,也是一场历经了30余年的治愈。
1994年起,古泉断流,泉眼枯寂。2023年,难老泉清流复涌。在自然奇观复苏的背后,是一场关于能源大省如何直面历史欠账、扭转“水短”困局,坚定“量水而行”的拯救历程。
“沉默”的泉水
晋祠有三泉——难老、鱼沼、善利,尤以难老泉流量最大,其名取自《诗经》“永锡难老”,寓意生生不息。李白曾以“晋祠流水如碧玉”咏叹其美,范仲淹亦留下“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的赞叹。
传说从南北朝就涌流经世的难老泉,在现代社会遭遇了停顿。
晋祠供水管理中心主任闫文生,在此地工作了40年。据他表述,当年难老泉水势旺盛,浇灌着周边3万余亩农田,孕育出“晋祠贡米”,还承担着部分工业供水功能。
停顿发生在1994年4月30日。那天,流淌了千年的晋祠难老泉突然停止了“声息”。
人们在关注,“难老泉”难道真的“老去”了吗?
随后,泉域地下水水位以年均2米的速度持续下降。到2008年,14年中难老泉水位降至泉口以下27.76米,达历史最大埋深。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千年古泉“沉默不语”?太原市水务局党组成员、水资源科科长张雪梅,讲述了其中的“病因”。
过度开采是首要原因。自1961年以来,泉口附近、沿边山断裂带及上游地区,开凿了大量岩溶井,导致泉水流量急剧衰减,水位持续下降。
煤炭开采是加重因素。20世纪80年代,西山煤田大规模开发。采煤活动和大量矿坑排水,严重破坏了岩溶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袭夺和破坏了岩溶水资源。
补给减少是“釜底抽薪”。由于汾河河道流量衰减,导致泉域岩溶水渗漏补给量不断减少。同时,降水的减少,也对水量补给产生一定影响。
古泉,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车轮下遁入地层。
为维持景观,当地不得不采取人工供水。“引来的水都是浅层水,水质偏黄,每年有沙土沉积,还得专门清淤。”闫文生说。
让难老泉重回人间,不仅是水利人的心愿,更成为全社会的期冀。
“生长”的泉水
古泉断流成因复杂,复流也非短期之功。
山西高度重视难老泉复流,省市县三级统筹谋划,系统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为复流攻坚。
2008年,既是难老泉生命的低谷,也成为拐点。
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山西实施千里汾河清水复流等工程,采取关停小煤矿、实施煤矿兼并重组、水源置换、关井压采等措施,难老泉水位开始“爬升”。
这“爬升”无疑是艰难的。2013年底,晋祠难老泉水位埋深距泉口9.03米。5年时间,难老泉水位爬升了18.73米。
虽然身处看不见的地下,但在人类的持续呵护下,泉水如植物般坚韧不拔地向上“生长”。
2014年,山西再次大力施援。这一年,省政府审议通过《晋祠泉复流工程实施方案》,通过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联合调度、建设治理工程、关井压采、煤矿禁限采等综合施策,推动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
山西省水利厅水文水资源处处长张天锋解释:“汾河二库保持高水位,能够缓慢下渗,逐步补给泉域。”
难老泉“生长提速”,3年过去,再度爬升15米。至2017年底,难老泉水位距泉口仅剩3.8米。距2008年,难老泉走回了86%的“回家”路。
离别有多久,“思念”就有多深。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一程只有更艰辛,更需要体力和毅力。
2006至2014年间,西山煤矿275座小煤矿整合为53座现代化矿井,吨煤排水量从3.2立方米降至0.65立方米。难老泉附近的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也相继搬迁。
2018年,治理再加力。多级联动机制建立,山西水利部门节、关、补、限、管多路发力,全力冲刺引领难老泉回归。
“节”字当头——在晋祠泉域内,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部实行定额管理,并实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
“关”字发力——实施地下水关井压采,实施晋源区边山岩溶水压采工程等,持续关闭地下水井,压采地下水量。
“补”字增效——从2024年5月开始,组织对汾河罗家曲至龙尾头段增加生态补水,增加强渗漏段入渗补给。
“限”字攻坚——对泉域内重点保护区19座煤矿实施综合整治,关闭4座,其余重新划定采矿范围,确保采掘不进入重点保护区、取水符合要求、矿坑排水重复利用。
“管”字保障——从严落实黄河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加强泉域信息化监测,实时监测水位动态变化。
水利部累计下达资金5.59亿元,支持山西实施了15个泉域保护项目。“2018年以来,太原实施15项集中连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工程。”张雪梅介绍,全市地下水开采量也大幅度下降。
“那些年先是监测到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接着是泉域内开始有小股泉眼复涌,然后不断出现复涌。”回忆起复涌时的情景,闫文生心情激动。
终于,2023年5月14日,难老泉自然出流,水位超出泉口2厘米。难老泉重返晋祠。
如今,难老泉复流持续380余天、累计超660天,整个晋祠重焕生机。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9月14日,难老泉水位高于泉口1.39米,再创新高。
“回家”的泉水
泉水回归,带来的变化是立体的。
水汽的回归,首先滋养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晋祠公园内的植被更加茂盛,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增加,久违的鸟儿也回来了。一个更健康的区域小气候正在重新形成。
水脉连着文脉。“晋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水是晋祠的灵魂。有水,鱼沼飞梁、圣母殿的倒影才是活的,整个晋祠的建筑、雕塑、古树所共同构成的意境才得以完整。难老泉的复涌对晋祠文化氛围与价值的维护提升意义深远。”晋祠博物馆馆长郭保平说,文化的根脉,因水的滋润而重新变得鲜活。
随着晋祠泉域地下水水位回升,当地逐步恢复水稻种植、发展“水稻+”农文旅产业,成效初显。
泉水“回家”,家业兴旺。泉水“回家”,让家人更加珍惜。
难老泉复流,为山西乃至整个北方资源型地区做出生动的案例:高质量发展,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高水平保护,不是发展的“束缚”,而是有力的支撑。
复流之后,如何让泉水“难老”,成为更深远的课题。山西水利部门多措并举系统性推进泉域保护与修复。
2024年,山西出台《山西省地下水管控指标方案》,严控地下水开采总量;实施“晋泉十条”(即《晋祠泉复流实施方案》),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修订《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推行“一泉一策”——为19处岩溶大泉定制修复方案,计划至2025年再压采地下水0.5亿立方米,实现采补平衡。
工程层面,山西做好汾河生态补水;加快推进灌溉水源置换工程建成达效;启动生态治理配套项目,修复水渠体系,构建近程补水网络;加快难老泉疏浚工程,推动晋祠泉域从自然出流向稳定复流迈进。
在太原市水资源管理保护中心,晋祠泉域数字孪生保护平台实时呈现泉域补给量、总取水量等。太原市水资源管理保护中心刘宁介绍:“我们布设了101个地下水监测点,可模拟365天水位变化情况,实现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问题诊断、水文预测和管理决策智能化。”
“晋祠泉复流是山西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岩溶大泉保护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也是践行‘四水四定’的生动实践。我们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更要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山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建龙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推进19处岩溶大泉系统保护,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让每一眼泉永葆生机。”
“晋善晋美”,泉水叮咚。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