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共建一张水网 同绘世纪画卷
□本报记者 黄一为
着眼关键之年,谋划关键之策。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国家水网建设被纳入2024年重点任务。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国家水网是国家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年全国两会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部长通道”上就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回答记者提问,传递权威声音,行业内外代表委员对此热切关注、建言献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景壮阔,放眼未来,一条条互连互通的河湖,一道道纵横交织的人工水脉,正在构建一张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号角全面吹响 建设全力提速
春光融融,水利工程建设热火朝天,国家水网建设不断推进。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国家水网建设号角全面吹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速——
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等44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实现重要节点目标,一批工程效益全面发挥……
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构建,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持续推进,市县级水网先导区接续启动……
2023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 99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有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纪录刷新的背后,是国家水网构成图的日渐丰满,是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稳步提升。
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分享了水网建设的新进展、新计划。
“截至2024年2月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方供水超过622亿立方米,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前不久,随着新进场7个主体施工标段开工令的下达,引江补汉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介绍。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首个开工项目,将南水北调工程与三峡工程两大“国之重器”紧密相连,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通道,提高中线工程供水保证率,缓解汉江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全国人大代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黄艳说,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初步形成,通过构建国家水网大动脉和流域水网,保障了流域内外供水安全和水资源综合利用。
在国家水网规划总体布局下,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协同推进省市县级水网建设,全力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
“水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新疆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金之镇说。新疆近年来重点构建水利主网、主干网架和大动脉,加快项目建设。2023年,新疆完成水利投资301.2亿元,同比增长18%,实施了一批水网骨干工程、控制性水利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及各类防洪工程。
《广西水网建设总体方案(2023—2035年)》《广西水网先导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最近出台。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邓长球表示,现代化广西水网建设系统谋划了广西水网建设的总体布局,并以大藤峡水利枢纽、平陆运河、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水网骨干工程为重点,有力推动《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落地见效。
广东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汕尾市水务工程事务中心主任秦丽莎介绍,面临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双重压力,汕尾市谋划了“一横两纵、双轴双济、十库十闸”水网新布局。接下来将衔接“五纵五横”广东水网总体布局,立足汕尾市域经济社会实情和水系特点,增强市级水网水资源调配能力和洪水调蓄能力,有效衔接并协调融合省级骨干网、县(市、区)水网,全面提升水网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
随着一批批建设项目布局落地,一张旨在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供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经济循环的“水网”正逐步形成。
锚定目标任务 建好“纲、目、结”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把目标年设定为2035年。也就是说,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实现‘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李国英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介绍说。
目标任务明确,建设国家水网如何规划推进?
“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反映在‘纲、目、结’三个方面。”李国英作答。
推进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建设,构建国家水网之“纲”;完善区域水网工程布局,织密国家水网之“目”;加强重点调蓄工程挖潜和建设,打牢国家水网之“结”。
聚焦“纲、目、结”,代表委员谈构想、提思路。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全国政协常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革甘肃省委会主委霍卫平,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金昌市委书记王钧,均建议加快推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短缺问题。
自然河湖是国家水网的基础。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总工程师仲志余建议开展长江中下游河湖水系连通修复工作,科学制定修复方案并纳入长江流域发展规划。
山西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临汾市委书记李云峰等多位代表纷纷建议推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关键性骨干枢纽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尽早开工、尽早建成、尽早投用,充分发挥重大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造福沿黄人民群众。
聚焦完善区域水网工程布局,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罗毅君针对综合解决环洞庭湖区湘鄂两省7市42县市区的水资源配置问题,建议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以丰补枯、江湖共济,立足本区域内水资源禀赋,推进环洞庭湖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打造跨湘鄂两省的洞庭湖千万亩大灌区,同步构建城乡供水规模化、保障河湖水网生态、提升航道航运能力在内的环洞庭湖地区综合水资源配置布局。
今年年初,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专门部署全面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年度重点任务,要求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加快实施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推进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发展,建构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
目前,水利部已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重点任务全面分解细化,逐项落实到具体工程项目,逐项落实到年度推进计划,并建立健全了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我们将为之积极努力,狠抓落实,依法依规、科学有序推进工程项目的实施,确保如期完成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任务。”李国英表示。
数字孪生赋能 构建高标准国家水网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两会的热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是国家水网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升流域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
数字变革的浪潮早已涌动在水利领域。2023年,94项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任务全面完成,数字孪生国家骨干水网、省级水网先导区数字孪生水网建设积极推进,市级和县级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启动。
“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1.0版本已经投入使用,形成了跨流域多目标联合调度、长距离明渠输水工程水质保护、冬季输水安全保障等多个智慧应用场景。”蒋旭光介绍。
如何更好为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提供支撑,如何更有效为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来自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部分代表委员建议,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建议加强水安全科技创新,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科研组织功能和人才集聚效应,围绕水安全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科研,加强国家水网建设、数字孪生水利等关键技术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蒋云钟建议,整合水网基础科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系统集成与仿真、政策与管理等研究资源,建立水网科研基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与物理水网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建设监测系统完善、调控网络智能、语言决策支持、安全运行可靠的数字孪生水网,切实提升水网建设管理和调控运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是代表委员的共识。
一张蓝图绘到底,世纪画卷定有时。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智慧在集聚、力量在汇聚。我们有理由期待,只要我们共同付出智慧和汗水,国家水网的宏伟蓝图定能早日成为“实景图”,在更高水平上更加有力地保障国家水安全!
作者:黄一为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