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看点

流向未来的江河乐章

发表时间:2024-03-12
  □本报记者 李海川
  江河两岸,春风习习,绿意萌动。
  “母亲河”的保护与治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显然这是关于“江河战略”的联动与互动。保护与治理“母亲河”的讨论热潮,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之间“奔涌”,在江河的现在与未来之间奔涌。
  绿色与发展
  “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我们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
  国家“江河战略”着眼我国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大局,以大江大河保护治理为牵引,统筹发展和安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谋划让江河永葆生机活力的发展之道,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在国家“江河战略”引领下,各地持续加强江河湖泊治理,让更多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在各地共同努力下,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水务集团宗关水厂水质检验高级技师王琼,对比了近年来长江武汉江段的水质指标,数据表明长江水质一年好过一年。
  “九江作为江西唯一的沿江城市,坐拥152公里长江岸线,保护长江、守护母亲河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蒋文定坚定表示:“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把保护生态环境与推动经济发展相结合,确保‘一湖清水入江、一江碧水东流’。”
  河南省济源市地处黄河流域。“如何统筹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是能否走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济源市委书记庄建球说。“十四五”时期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济源市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守护好碧水蓝天和黄河长久安澜。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补给地。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阿坝州州长罗振华说,阿坝州将持续完善保护机制、加大治理力度、涵养生态功能、厚植绿色底色,为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确保黄河长久安澜以及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作出贡献。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2024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持续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建构河流伦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蒋云钟建议,注重河流伦理,尊重河流的生命价值,顺应河流的自然规律,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把绿色作为底色,发展才更有亮色。江河奔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浪潮,让生态“含绿量”提升了流域发展“含金量”。
  协同与共治
  长江、黄河,两条大河流经几千公里,生态保护与治理需要流域内的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协同共治,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每个环节都不能少。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调子、开出良方。
  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决定了治水管水必须坚持流域系统观念,遵循自然规律。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主任亢德芝认为,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打破传统流域治理中条块分割、多头治理、分段管理、属地管理的单要素单目标治理模式,实施流域统筹的协同治理模式。
  只有协同治水,才能凝聚各方力量更好地保护治理江河,才能在更高水平上支撑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建议,将“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纳入国家重点流域发展规划中,支持构建跨流域的生态治理协同机制,与京津冀、海河流域共建共治,优化水环境,放大“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的治理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闻华表示:“我们一定会扎实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用‘共保联治’的办法抓好长江大保护,共同致力于把高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的保护协同推进。”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如何协调黄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生态补偿是统筹两者关系最好的杠杆。”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副校长傅声雷认为,亟须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规定和标准来统筹指导黄河流域跨省区的生态补偿政策。
  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施行以来,为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法治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建议,进一步完善长江保护法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长江综合执法体系,建立集涉江执法权于一体的“长江综合执法权”,破解相关法律条款行刑衔接不够、职责条块化制约执法监管综合效力、长江保护执法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
  “开展黄河保护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有利于以江河为纽带,以流域为单元,为推动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经济带和城市集群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等提供法治化支撑,全面推进国家‘江河战略’的实施。”蒋云钟建议。
  在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中,我们看见了上下游、左右岸协同保护治理的成果,也看见了跨地域、跨部门协作,共同呵护江河的更多可能性。
  创新与传承
  大江大河保护治理,离不开科技创新。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在防洪预警、供水调度、污染防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赋能大江大河保护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黄艳建议,支持水利等行业大力推进卫星等以新型感知为主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以数字孪生长江为载体,推进跨行业、跨区域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笃波建议,整合全国有关黄河科研力量,组建黄河国家实验室,构建跨领域、多层次、多中心布局的黄河科研资源网络,形成科学—技术—产业—应用全链条畅通的科学研究创新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提出,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科技驱动—多元协同”的立体化组织体系,将科技紧密嵌入管理、治理和行业中,对上支撑国家黄河生态保护科学决策,对下通过在地方驻点科技帮扶,实现国家政策措施和管理要求的快速落地。
  长江和黄河,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保护和弘扬长江、黄河文化,是当前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介绍,马鞍山市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快凌家滩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新办好长江文化论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来凤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黄林建议,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长江流域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将长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培养青少年对长江文化的情感认同。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李星建议,以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黄河文化体系为依托,针对不同特点,结合各自发展脉络,建立整体视域下的分区保护制度,建立既有区别联系又相互依存的中华文化大系。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司富春建议,制定专项规划引导沿黄各省区市加强流域特色文化产业链建设,依托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精品和品牌,共同打造黄河文化带。
  滚滚长江,浩浩黄河,终究要从现实的今天流向永恒的未来。这个奋进的春天里,代表委员们为大江大河协同保护治理建言献策,我们相信,让大江大河永远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一定会从我们的手上变成美好现实,共同奏响流向未来的江河乐章。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3月12日

作者:李海川
责任编辑:陈帅 校对:王子月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