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节水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
□本报记者 陈思杰
一颗理想的种子,在点滴之水的浇灌下,会绽放出怎样的花朵?
9月5日,外交学院迎来了2025级本科新生报到,中国“节水大使”、毕业于陕西延安中学的常瑞雪也在其中。
9月5日,中国“节水大使”常瑞雪作为2025级本科新生在外交学院报到。 常瑞雪 供图
进入梦想的大学校园,装入常瑞雪行囊里的不只有书本,还有她曾与习近平总书记畅谈过的理想——立志当一名外交官。
被问及有何新的目标时,常瑞雪笑着说:“希望能站上更大的舞台,让中国节水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
理想的种子在3年前的秋天就生根发芽。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考察时,来到延安中学枣园校区,勉励同学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我不断前行。”常瑞雪自中学时期,就在为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奔走,更与水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1939年10月,延安枣园成为中央社会部驻地,改名为延园。延园里有条渠,叫幸福渠,就是如今的裴庄渠,是1940年4月由中央机关、警备团和当地群众一起修筑而成的。”常瑞雪曾是延安中学延安精神讲习社秘书长,熟稔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的红色历史。
近年来,常瑞雪参与或指导宣讲延安精神数百次,在延安学习书院、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宝塔山、延安中学教育史馆等地留下难忘的记忆。“幸福渠修好后,一大片旱地变为水浇田,农民连年丰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是通过这条‘边区第一道长渠’的幸福渠,我真正意识到了水对延安发展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革命圣地延安是一座缺水城市。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成长在这片土地的常瑞雪,深知水资源来之不易,从小就在父母的引导下养成了节水惜水爱水的好习惯。
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风美德。常瑞雪积极向先辈们对标看齐。2023年,常瑞雪被推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人选,并获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2024年,水利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公布了新一届中国“节水大使”,常瑞雪作为缺水地区学生代表成功获聘。
“一支没有拧紧的水龙头,1小时能流掉3.6立方米的水;一个漏水的马桶,1个月会流掉近25立方米的水。在我身边,就有不少人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认识不足,节水意识不高。”常瑞雪说。
常瑞雪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节水宣传,带领同学们了解水资源现状,带头起草节水行动倡议书,向邻里宣传节水方法……常瑞雪努力让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走进外交学院,常瑞雪看到校园绿化采用了喷灌方式浇水:“绿化采用喷灌,水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提升到75%左右,节水率约40%。”目前,外交学院已完成北京市绿色学校创建,建成中水处理中心等。常瑞雪也开始思考,如何在大学期间用更生动的方式让大家节水惜水爱水。
制作节水宣传短视频,绘制节水主题漫画,设计节水表情包……不少节水宣传的思路创意已经在常瑞雪脑海里呈现。
“参加节水主题宣传,了解到近些年我们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效,我想让世界看到中国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付出的努力与担当。”她表示,会继续履行好中国“节水大使”职责,不仅要讲好中国节水故事,还要身体力行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节水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共融。
从红色精神传承者,到节水理念传播者,再到新时代外交领域青年学子,常瑞雪在不断向前。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9月5日
作者:陈思杰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