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丹心付大河
——记山东东营市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

晨光破晓,黄河边有一排迷彩身影穿梭在麻湾险工——他们时而俯身细察,时而驻足记录。这支队伍,就是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
东营区是黄河尾闾急转90度的咽喉要道。2001年,这里首创民兵上堤驻防;25年过去,在民兵队伍的助力下,如今这里已经构建起成熟的“三位一体”现代化体系,守护着黄河岁岁安澜。
刻入血脉的历史使命
烈日下的麻湾险工,老民兵李建国总爱蹲在坝头,用掌心摩挲那些被岁月浸染的石头。“你听,这底下的‘咚咚’声,是黄河在跟咱说话哩!”他耳朵贴着堤面,像在倾听一位老友的絮语——这是他从父辈那里学来的“听浪法”,如今成了与5G监测无人机互补的“土智慧”。
12千米的河道,藏着太多沉甸甸的回忆。1937年正觉寺决口时,李建国的祖父背着年幼的孩子,紧急搬离了老房子;1946年麻湾险工奠基时,祖父又带着乡亲们捐石捐料、扛石垒坝。“爷爷说,治住黄河,咱子孙才能有活路。”李建国的指节叩着堤岸,声响与浪涛共振。
2001年春天,当组建黄河民兵抢险队的消息传到龙居镇,刚退役的李建国第一个报了名。“俺爹是老治黄人,他说这差事比啥都光荣。”第一次上堤,他在防汛日志上抄下“黄河宁,天下平”六个大字。那年汛期,他跟着老师傅们在暴雨里巡堤,脚下是祖父垒筑的坝头和父亲走过的道路,那一刻,他突然懂了:所谓使命,就是把前人没走完的路,接着走下去。
淬火成钢的专业信念
在龙居镇老民兵刘建文书房的玻璃柜里,一本泛黄的训练手册在阳光下泛着光泽。翻开手册,六大类家伙桩拴法图解,12道铅丝笼编织工序详解……密密麻麻的笔记,每一页都浸透着他的汗水与执着。
清晨6点的负重跑步,烈日下的队列操练……据刘建文回忆,每年驻防前期,他们都要开展训练。而河务局工程师的严格更令他难忘:“编铅丝笼时,错一根铁丝就要全部拆开重来。”说着,他下意识地做了个绞紧铅丝的动作,仿佛又回到了那些与黄河“较劲”的日夜。
2021年10月,黄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
10月4日,凌晨,暴雨。民兵队长尚小凯带着队员在堤坝上巡查。凭着“看浪形、辨水声”的经验,在一处不起眼的石坡处,发现了根石走失的迹象。“这本事不是天生的,是每年三伏天在烈日下练出来的。”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手里的探测杆精准地刺入水中。
10月8日,下午两点,在东营区河段赵家滩滩区,一阵阵手硪打桩号子声响彻岸边。队员们开展实战教学,向上堤驻守的8个镇街应急排,讲授操作捆抛柳石枕、挂柳防浪等防护措施的作用及制作方法,以应对长时间大流量过程和黄河3号洪水的到来。
一次次实战和演练,让这支队伍练就一身“硬本领”。
生生不息的机制活力
在东营黄河河务局的档案柜里,2001年的《民兵驻防试点方案》中,密密麻麻的修改笔迹藏着最初的答案。
“当时区政府、人武部、河务局开了10多次协调会,才定下‘谁来管、怎么训、干啥活’的规矩。”曾参与方案制定的老职工说。后续推出的《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职责》《驻防纪律》等文件,更让制度保障从“口头约定”固化为“铁规铁纪”。
队伍在磨合中沉淀出章法。每年驻防初期,两周的军事与技能训练雷打不动。其间,人武部教官负责锤炼作风,河务局麻湾管理段党支部优秀退役军人和党员充实到民兵队伍中,担任队长和技术骨干。
2018年,民兵营房解决了“无处住”的难题,2020年的民兵训练基地实现了“有处训”的突破,2023年的防汛抢险演训基地完成了“训得精”的跃升……后勤保障一步步从“将就够用”提升为“坚实托底”。
2022年夏天,地方应急连加入驻防,新老队员在公示栏前驻足——“综合调度隶属区政府、军事训练归口人武部、技术指导依托河务局”。曾经“各管一段”的松散,已变成“兵团会战”的紧密协同。
“10余次协调会”的磨合,第一份方案的敲定,营房基地的迭代,职责手册、轮训表的完善,环环相扣的保障体系,最终淬炼成“以群补专、专群结合、政府主导、河务参谋”的“1+N”模式,成为这支队伍继续坚守的底气。
25年,是厚积薄发的沉淀,是薪火相传的匠心。东营区黄河民兵抢险队,一支汛期上堤驻防的现代化抢险队伍,用行动践行着治黄人的责任与担当、初心与使命。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27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