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43年,20万公里

——记浙江宁波市慈江灌区管理服务站谢松武

发表时间:2025-07-30
谢松武雨中测量河道水位   王佳辉 供图
  □本报通讯员 王佳辉 方舟 范文颖
  早上8点不到,浙江省宁波市慈江灌区管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谢松武披上雨衣,带着量杯、蒸发器等各类测量装备出发,沿着官山河缓缓前行。他的任务是测量当地降雨量、蒸发量和河流水位等数据,并上报给市级相关部门。
  “尽管河边设有监测点,电脑会自动记录数据,但我们仍需进行人工测量,以保证数据准确。”谢松武说,“做好这些工作,是保证降雨不影响附近农田的基础。”河水泛起点点涟漪,倒映着他的身影。
  20万公里,半生守望
  慈江全长约28公里,发源于宁波市镇海区,流经江北区慈城镇,最终在余姚市丈亭镇汇入姚江。从交汇处逆流而上约15公里,矗立着1972年建成的慈江大闸。
  闸墩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八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江水与大闸,见证着一代代守闸人的坚守与奉献。
  谢松武便是守闸队伍中的一员。他从小在慈江边长大,父亲在英雄水库干了一辈子。每逢假期,谢松武便去水库边找父亲。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深知水的重要性,也对水利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
  高中时期,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谢松武听父亲说起水利工程缺少年轻的接班人。没多久,他就开始考取水利工作所需的相关证书。1980年,他正式成为一名闸站管理员。
  守闸的日子十分枯燥。“夏季抗旱,秋季防台风,冬天维修保养设施,大闸离不开人。”谢松武坦言,“尤其是在抗旱和防台风季节,必须保证闸站24小时有人值守,整夜不睡是家常便饭。”
  这一守,便是43年。其间,谢松武虽在英雄水库和慈江灌区管理服务站之间调动多次,但始终未曾离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水域。
  “闸口有没有生锈?”“发电机能不能发出电来?”“启闭机是否能正常工作?”……慈江灌区管理服务站人手最少时只有3名工作人员,大家每日的任务就是沿着慈江反复巡查、仔细检查,平均每天都能走2万多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据估算,40多年里,谢松武走了大约20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
  谢松武就像一头“老黄牛”,不辞辛劳,默默耕耘。“我不伟大,只是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他说,平日里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心中父亲的影子,“父亲那时的条件要苦得多,父亲能做到,我也一定能。”
  风雨中,守闸人的“得”与“失”
  谢松武40多年的守闸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有些经历,令他终身难忘。
  “干水利工作是没日没夜的,尤其是台风来袭时。”谢松武说,“经常半夜起来把闸门打开,否则暴雨会导致江水猛涨,淹没农田。”
  2013年,强台风“菲特”席卷宁波,风力、雨量和潮位纷纷创下历史新高。
  “外面狂风暴雨,水位不断上涨,我们都很紧张。”谢松武回忆起当时与同事们坚守在慈江大闸的情景,“危急关头,为确保大闸顺利排水,我毫不犹豫冲进风雨中,用绳子和手摇装置,小心翼翼地调整闸门。”
  谢松武和同事们咬牙坚持了四五天。“水位开始下降,我们才终于松了口气。”谈起当时筋疲力尽的样子,谢松武记忆犹新。
  在守闸的半生里,这样的情形对谢松武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
  “暴雨淹没了通往大闸的路,我就和同事向附近农户借小船划过去;闸门有地方漏水,我们就找农户借棉被来堵……”谢松武说,无论多危险,水性好的人总会义无反顾跳入水中,因为守闸的职责,关系着周边众多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虽然工作有风险,但在谢松武心中,家人始终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不管情况多危急,老婆孩子从来没在我外出抢险时打过电话催我。”他言语间充满对家人的感激,“每年汛期,离家一星期是常事,孩子从小就习惯了。”如同当年父亲守护水利设施一般,40多年来,谢松武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白发守闸人搬新“家”
  谢松武是老慈江大闸最后一任守闸人。
  2017年4月,紧邻老慈江大闸,一座崭新的慈江闸站开工建设。仅用了两年多时间,闸站顺利完工,宁波姚江二通道(慈江)工程实现全线通水。这座新建闸站实现了降水量、水位、蒸发量等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测,闸门启闭也能通过电脑系统远程控制。自此,谢松武的工作不再那么危险,也稍微轻松了些。
  “只觉得非常惊讶,以前每天要3个人值班,现在这些设备完全不用人工操作了。”第一次走进新闸站,谢松武感受到巨大变化。
  2023年11月,因年龄等原因,谢松武调离了原岗位,但他依然坚守在水利一线,从慈江畔的守闸人变成了官山河旁雨量站的观测员。虽然工作不再那么忙碌,但谢松武觉得,他肩上的责任丝毫未减。
  从前,闸站是谢松武第二个“家”;如今,雨量站又成了他的新“家”。步入新岗位近两年,他全年无休,住在站点里,只为第二天一早能准时开始监测工作,即使逢年过节也是如此。
  “每天早上8点必须测量数据。”谢松武说,“如果台风给市区带来暴雨,我们就得每隔两小时外出测量一次,风雨无阻。”
  日夜交替,四季更迭。曾经和谢松武一同守在大闸和水库旁的“战友”,有的退休,有的离世,唯余谢松武一人依然每天默默站在水边。“没什么特别原因,大概就是出于对水利的热爱吧!”当被问起为何坚持做一名守闸人,他笑了笑,答案简单而真挚。
  “您打算什么时候从现在的岗位离开?”笔者问他。
  “我当了一辈子的‘水鸭子’,无所谓。什么时候有人来接班,我就什么时候离开。”谢松武回答。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7月30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