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圆村民饮水梦
——记重庆巫山县平河乡淘湾村支部书记陶举德
□郝燕林 卢先庆
“老头子,你现在每天晚上都能洗脚了。”日前,在巫山县平河乡淘湾村三组一户农家里,83岁的黄艺香挽起丈夫杨发钊的裤腿,轻轻地抚摸着那条满是伤疤,并且有点发红发肿的腿,大声说道。杨发钊今年88岁,曾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因战场上左腿受伤而退役。现在,腿上还残留着几块弹片,一遇刮风下雨,伤腿就会发炎肿痛,每天晚上不用热水洗一洗,就会痛得睡不着觉。为了给老人洗腿,老伴黄艺香总是每天一大早起来,就去一公里外的地方挑一担水,晚上一定要留足一壶热水。
不过现在,去远处挑水这一情景已经见不到了。今年2月,淘湾村村民盼了多少辈的饮水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管。龙头一拧,白花花的水顿时流了下来
梦想:村里的人有水喝
说起解决饮水问题的事,村民们无一不竖起大拇指,感谢他们的村支书陶举德。
“陶湾村自古就缺水,全村641户2388人,只有2口能出水的泉水,大部分村民饮水靠上天下雨,或到河沟下面去挑水。”今年47岁的陶举德,在淘湾村当了20年村支书,从小就吃过挑水的苦。
1994年,26岁的陶举德当上了该村的支书。1995年的一件事,让他有了为村民找水的念头:当年,村里修建村学校时,因缺水,建筑用水要用车子到十几公里外的河里去拉。“一天拉几次,费工又费钱。”
“在我当村支书期间,一定要把水源找到,彻底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2001年,在陶举德的争取下,县水利部门在淘湾村修建了一口1000立方米的水池。
“一口水池,杯水车薪,根本不能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每年冬季还是严重缺水。”陶举德说,尤其最近几年,村里原有的2口山泉水也越来越少,吃水问题更加严重。
2009年,全村的人在给村委会工作民主测评打分时,几乎全部画了个“叉”。“这更坚定了我找水的想法。”陶举德向村民承诺,解决不了村民的饮水问题,就辞职。
找水:踏遍方圆100公里
他把思维从原来打水池转向了找水源。从2009年开始,陶举德一个人就经常出入深山老林中寻找水源,他踏遍了周围的4个村、2个乡镇,范围近100公里。一天,他听说全村最高的一个叫原岩子的地方,有一股水。他兴冲冲地爬了上去,却发现那股水很小:雨季就才小酒杯粗。
2010年,他找到了一股小龙水,解决了2个社村民的饮水问题。
全村和相邻的几个村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水。怎么办?此时,平河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打气道:你怎么不到相邻的其他乡镇去找水呢?只要你们找到水源,我们就全力支持安装引水管道。
“小时候,我到湖北去背粮食,经过竹贤乡时发现一股水……”一村民回忆道。得此消息,陶举德连忙与村里的干部前往察看:水很大,但海拔低,肯定引不到村里来。
这时候,有村民告诉他,相邻的骡坪镇团山村彭家湾上,还有股比这好的水源。第二天,他们找到了团山村,终于发现了一股碗口粗的山泉水。
引水:19公里引水管道
回到村里,陶举德抑制不住兴奋,急忙向乡政府和县水务局报告了这一好消息:水源找到了,安装管道行不行?
“行,只要你们和当地村民洽谈好了,我们立即立项。”乡里和县水务局的答复让陶举德放下了悬着的心。
然而,引水过程也一波三折。
第一波折:“不行,这水我们自己就没吃,不让你们引走。”“水引走了,干旱时我们吃啥……”当地村民不同意,陶举德就再三再四去联络感情,协调关系。经过8次协商后,终于敲定了引水协议。
第二波折:县水务局的技术人员现场一看,当即吓了一跳:19公里远的引水管道铺设不说,其中还要跨越一条700多米长、800多米深的山谷,施工难度太大,在全县没有先例。村里群众召开一事一议会承诺:安装管道村里人自己负责,技术人员帮设计好就行。
第三波折:初步概算:安装引水管道需要120多万元资金。在充分整合农村饮水安全资金、市旅游局对口帮扶资金、县扶贫资金外,还差近30万元,怎么办?村民的意见是,他们自己投工投劳,只需要解决材料费就行。
2014年10月,牵动着淘湾村所有村民的心的引水工程动工了。当天,如过节一样,村民们放起了鞭炮……
功成:有了另一个梦想
2015年2月3日,春节前几天,淘湾村的自来水通了。
黄艺香老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水龙头下接了半瓢水,仰头喝上一口,甘甜的泉水和幸福的笑容融会在了一起。
三组的村民杨亨珍另有打算:安装水管之前,她就购买了一台做豆腐的机器。现在水来了,她开个小加工坊,做点白豆腐和魔芋豆腐,在村里卖。“一个月能收入2000元。”
“现在,在县水务局的指导下,我们村成立了专门的管护队,定期对引水管道进行管护维修。”陶举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说,虽然全村的饮水问题解决了,但他还有一个愿望要实现:就是向水务部门争取,在村里修建几座山平塘,解决全村农田灌溉问题。
“只要我当村支书一天,我就会为这个梦想去努力!”陶举德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11月17日
作者:郝燕林 卢先庆
责任编辑: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