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龙伏魔保安宁——记湖北丹江口市劳动模范、市抗旱服务队队长赵启超
□程勇
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水务系统的抗旱服务队里,有一位与水龙王和旱魔打了整整12年交道、敢和自然灾害叫板的共产党员,他就是该服务队的党支部书记、队长赵启超。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启超常说:“心系农民和职工疾苦,他们的需求,就是我工作的追求。”他生于1970年,1990年入伍,2002年7月经组织批准转业。2002年11月经组织安排到丹江口市抗旱服务队(市乡镇供水中心)工作,这名部队里的老兵成了水利战线上的新兵。2004年11月任市抗旱服务队党支部书记、副队长。2006年7月,任市抗旱服务队队长、乡镇供水中心主任。10多年来,他一直奋战在防汛抗旱抢险一线。面对惊涛骇浪,他临危不惧;旱魔跋扈时,他吃苦在前;风平浪静时,他又居安思危,恪尽职守。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
抗旱减灾 无私奉献
2010年秋末至2011年夏初,丹江口市遭遇长达200多天的跨季大旱,历史同期少见,全市大部分地区地表无明水,地下无暗水,水库无来水,水井无浸水,土壤无墒情,造成12个乡镇6.63万人饮水困难,60多万亩粮经作物普遍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4亿元。抗旱工作迫在眉睫,紧要关头,赵启超带领抗旱服务队队员奔赴全市12个重灾乡镇参与指导抗旱工作。在抗旱服务工作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充分利用现有的抗旱设备及人员,在4个多月中,累计出动人员1340人次、机械设备520台套,送水7600立方米,抗旱面积6.15万亩,解决了6万多人的饮水困难,为夏季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抗旱服务队的良好形象,发挥了抗旱服务队在抗旱救灾中的中坚力量,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扬,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2011年6月上旬,丁家营集镇老百姓饮水告急,赵启超身先士卒,不顾天气炎热,与队友们一起,在二道河连续奋战3昼夜,筑坝长20多米,铺设管道500余米,夯实回填土石方3600立方米,浇筑混凝土200立方米,投入劳力360余工时,缓解了丁家营集镇及周边村组1万余人的饮水困难。同期,三官殿办事处化鸡沟小学80多名师生吃水告急,赵启超视旱情为命令,带领队友迅速行动,购置并铺设管材,安装管道泵,当天就解决了师生们的饮水困难问题。丹赵路办事处计家沟、六里坪镇孙家湾、习家店镇五龙池……很多村子的土地上都洒下了赵启超保障供水的辛劳汗水。
引来甘泉 保障民生
饮水安全工程是丹江口市政府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重要工作,赵启超积极主动参与。在工程前期,他与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实地,翻山坡,劈荆棘,过险滩,不怕苦,不怕难,进行认真的测量和精确的计算,力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尽量节约施工材料,降低工程造价。
2006年,在石鼓水厂改建时,赵启超深入实地,对全镇生产生活以及农业用水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对水资源进行了充分论证,最终选择库容280万立方米的白石河小(1)型水库作为供水水源,铺设1.56万米输水主管道自流引水。该工程工期紧,任务重,施工质量要求高,施工条件异常恶劣,但他雷厉风行,带领同志们背起行囊进驻工地,没有任何怨言。在施工工地,他和同志们一样顶风雨、战酷暑,紧张施工。6月29日,赵启超在施工现场与技术人员讨论放水设施封堵如何确保施工质量时,正在工作的砂轮机出现故障,高速旋转的砂轮碎片,击中了他的左脚踝,他当场倒地,鲜血直流。同事们将他送进石鼓镇卫生院进行紧急处理后,转入市医院治疗。医生说差一点就伤到肌腱落下终身残疾。在医院躺了7天后,伤口一拆线,赵启超就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又进驻施工现场督促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脚肿得连鞋子都穿不上,他干脆就赤着脚。由于当初没有休息好,如今已遇到天气变化,伤处还隐隐作痛。在他的带领下,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集镇6个村以及玉皇顶果园厂8000多人的生活用水和400多亩水田、1000多亩经果园的灌溉用水问题得到解决,玉皇顶、黄川等村的群众彻底摆脱了人拉肩挑的局面,高氟病区也成为历史。通水的那一刻,村民们自发地放起了鞭炮。
2011年3月,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将移民供水设施建设作为政治任务交给水务局,要求在9月底前完成通水。为了优选方案,赵启超与技术人员一起,克服点多、线长、分散等不利因素影响,深入实地踏勘,确定工程形式。之后迅速组织队伍加班加点施工,按照市移民指挥部规定的时间节点,确保了在3000多移民搬家前通水。特别是在丁家营镇二道河移民点,赵启超和全体施工人员奋战7天7夜,开挖管槽并安装管道5000余米,保证了安置点供水。
应战洪魔 确保安宁
2011年9月,丹江口市旱涝急转,抗旱工作尚未结束,秋汛紧跟迅猛而至。持续降雨使丹江口水库水量激增,水位猛涨。接市防指的指令,赵启超带领队员迅速出动,调度救生衣、照明灯具、编织袋等防汛救灾应急器具,并运送到各个抢险一线,帮助受灾百姓转移财产。
2012年“8·5”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丹江口市盐池河、官山、浪河、白杨坪等乡镇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通信、交通、供水、供电全部中断。8月6日,赵启超接市防指指令,迅速带领抢险救灾小组出发,他们不顾次生灾害影响,冒着烈日酷暑,肩挑背扛徒步,在第一时间为灾区送去矿泉水、方便面、探照灯、雨衣、雨鞋等救灾物资,满足了灾区群众的基本需求。为确保灾后居民生活用水、大灾之后社会稳定,8月7日,赵启超带领队员冒烈日绕山路步行20多公里进入盐池河镇,组织抢建该镇临时应急供水水源工程。经过昼夜奋战,铺设临时供水管道9000多米,架设临时提水泵站2台套。7日晚,盐池河集镇核心区通水;8日下午,白杨坪林区通水。由于天气炎热,经过了抢险救灾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赵启超不仅“体验”了中暑的滋味,而且脚掌磨出了血泡。他们艰辛的付出,使灾区1万多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为大灾之后的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赵启超用实际行动向市委、市政府和灾区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11月17日
作者:程勇
责任编辑: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