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抢险救灾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记江苏省防汛防旱抢险中心抢险队队长刘爱明

发表时间:2015-11-17

  □本报记者 姚吟月 吴卿凤

  皮肤黝黑,声音沙哑,但满眼却是热情。记者眼前的这位正是江苏省防汛防旱抢险中心抢险队队长刘爱明。作为江苏省首届“最美水利人”之一,刘爱明面对记者略显腼腆,但讲起他参与的各类抢险故事,这个在抢险中心干了16年的“小伙子”还是显得有些动情。

  污水中的救援

  2008年汛期,南京市浦口区内涝严重。顶山镇,浦镇车站办公区和职工宿舍已被淹3天。到达现场的那一刻,刘爱明和队员们顿时傻了眼:进小区的唯一通道已被浸没在2米多深的生活污水中,生活垃圾甚至是化粪池的污秽都飘浮在上面,设备根本进不去,加上正值酷暑,恶臭难挡。“但想着被困在小区里的群众,再臭再难也得上。”刘爱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勘察完地形,他当机立断,调配来潜水电泵和输水管道。“周围是几十道铁轨,没有道路,我们就用大型装载机运设备,从铁轨上走;水管太长,我们就用火车头拖。”

  最难的还是最后几十米。水泵重达400多公斤,要十几个人一起才能抬动。天色已晚,他们就靠着火车头的一点微弱灯光作业。由于水浑,水下的情况也根本看不见,他们冒着踏入旁边小沟的危险,一脚深一脚浅,连拖带拽地搬运机泵,强忍着恶臭在水中安装机器。凌晨3点,水泵顺利出水,刘爱明和队员们这才松了一口气。大家回到办公楼,倒在桌子上就睡着了。腰部以下的皮肤因泡在污水中而过敏,半个多月才好。

  旱涝反转的考验

  2011年,南京高淳等地遭遇严重干旱,石臼湖干涸见底,固城湖水位一度低于饮用水安全警戒线。4月22日开始,抢险中心先后出动71台(套)机泵赶赴高淳碧水桥,全体职工放弃节假日休息,这一干就是57天。冒着地面近40摄氏度的高温,持续在户外作业,有两名队员因出汗过多一度虚脱。他们的眼睛因长时间被汗水浸泡,变得红肿胀痛。衣服更是干了湿,湿了干,结起一层盐霜。装机出水后,刘爱明和10名队员留守巡查,保证每一台电泵的有效运行。野外作业,在白天毒辣的太阳炙烤下,几十根钢管烫得惊人,大家在一根根圆柱形的管道上来回巡查,时刻小心保持平衡;夜晚,散不掉的暑气又让帐篷内闷热无比,蚊虫迎面扑来,见人就叮。“特别是夜里,人又渴又饿又困,疲劳到了极限。可为了保障安全,我们相互打气,硬是强撑下来。”他们就这样每隔一小时看下出水口,及时打捞阻水漂浮物,确保机器正常运行。

  更为惊险的是抗旱后旱涝急转的那12个小时!受上游来水影响,那一天水位4个小时之内涨了6米,并且仍在快速上涨。根据预测预报,省防指要求抢险队员们赶在两次洪峰之间的12小时内拆除剩余的50多台(套)机组。这时机泵已基本浸没在水下。突降的暴雨让气温骤降,水下温度更低,队员们喝了姜汤还冻得直哆嗦。大家先用钢丝绳拴住出水管口,再用机器往上拖。如此反复,足足干了一夜,拉断的钢丝绳都有好几扎,总算是抢在第二次洪峰来临前拆卸完毕。

  那一年,刘爱明还带着抢险队赶赴溧水、浦口、溧阳等地参与抗旱,皮肤晒得一层层脱皮,脸上一块白一块黑。那一年,他们累计抽水1亿多立方米,在干旱面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大灾面前显大爱

  2013年,浙江余姚普降暴雨,城区受淹,中心接到救援任务。队员们连夜疾驰8个多小时赶赴灾区。在当地排水部门调配下分赴排涝点,以最快速度投入战斗。

  在到达余姚的第3天夜里12点,刘爱明和其他3名队员来到一个小区进行装机排水。凌晨4点多,小区道路经过抢排积水终于恢复畅通。一对小夫妻特地烧了一壶热水泡了热茶送来。刘爱明回忆道,喝到热茶的瞬间,眼泪差点要掉下来。因为这是4天来喝到的第一口热水,那感觉至今难忘。天亮后,不少居民又陆续送来热饭热菜。“当时我就觉得,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再苦再累都值得。”

  救援期间,还有一名来自四川汶川的志愿者,一直默默跟在他们后面,一起架机装管。刘爱明感到很好奇。这位志愿者动情地说:“2008年我们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都帮助了我们。人应当知恩图报。你们不也是无偿支援余姚吗?”大灾面前有大爱。那一刻,大家不分地域、不分彼此,都想尽己所能地给人温暖,传递爱的正能量。

  “作为抢险队员,我们随时接受指令,随时执行任务,哪里有灾情,我们就会向哪里冲!”刘爱明坚定而热情地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11月17日

作者:姚吟月 吴卿凤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一片丹心护江河

“忠心耿耿的志愿者朋友”

小泵站里的“大工匠”

专业专注护工程安全高效

黄河防汛中的那些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