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中的澎湃——记北京市石景山区自来水公司经理王宝录
□本报特约记者 王满仓 通讯员 陈娟
知天命之年的他很宁静,尽管不久前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但他仍很低调,甚至不愿意宣传自己。
积劳成疾让他患有高血压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年初体检时又发现肾脏有了问题。医院里,爱人心疼得满眼含泪,而身材高大的他却依然步履稳健地赶到首钢水厂建设科研评审会的会场……
燕山水泥厂三定三限房项目因位置偏远且跨桥穿路,接通市政供水管网短期内无法实现。但他率领技术人员快速制定方案,采用单井直供的方式解决问题,使7300多个家庭乔迁永定河畔的梦想成为现实。点赞相继飞来,他却宁静地微微一笑:“这不是咱该做的吗?”
令人钦佩,北京市石景山区自来水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王宝录,三十载的供水生涯,他始终兢兢业业,带领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迈进供水企业先进行列。
二十载率众旧貌换新颜
为百姓岁岁谋篇布局
20多年前,目睹仅有30多名员工、10多口破旧水源井的作坊式供水管理所,他表面无语,内心却翻腾不已:京西84.38平方公里的石景山区,距离天安门才14公里,如果近70万的百姓供水没有保障,我们愧作水务人!
1992年,他初任主抓生产的副经理,公司的年产值仅30万元;23年后的今天,公司年产值过亿元,翻了300多番。如今的自来水公司,发展成为拥有300余名员工,集供水服务、矿泉水生产、管道安装、仪表制造于一体的集团化企业。
站在高大宽敞规范的供水楼前,昔日破旧的自来水管理所,已成为历史。截至今日,公司成功实现了供水能力达9万立方米每日的目标;供水范围已达40平方公里,惠及全区人口41.2万人,供水能力10.6万立方米每日。公司数年来相继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等70余个国家级、市区级的奖项与荣誉。
站在全区供水事业的前沿,王宝录要为区域发展的供水需求谋篇布局。1998年年底,石景山区唯一一座集中供水厂——杨庄水厂建成投产,自此全区大部分市民吃上了甘甜的放心水。上级领导终于松了口气,身为水厂建设技术总负责人的他露出轻松的微笑。然而,随着全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景山区水源单一、自备井水量不足、水质不佳等问题日益凸显。他请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为未来区域供水问题号脉开方。专家们在首钢搬迁、区内产业结构深化调整的背景下,制定了“石景山区供水总体规划”,即到2020年实现“四厂”供水:杨庄水厂供水能力提高到9万立方米每日,新建地下水源与地表水源相结合、供水12万立方米每日的首钢水厂,新建以南水北调水为水源、供水20万立方米每日的石景山水厂,新建以地下水为水源、供水3万立方米每日的五里坨水厂。规划的出台为石景山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供水蓝图,但实现蓝图却有极大难度。
为尽快促成规划落地,他与员工开凿水源井,增建清水池,2012年将杨庄水厂供水能力由5万立方米每日提高到9万立方米每日,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与此同时,他积极呼吁推动新水厂建设。面对区财政紧张、水厂建设资金筹集难的现实,他与公司领导班子统一思想: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五里坨水厂,解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燃眉之急。2014年7月,位于西部山区的水厂破土动工,2015年年底将竣工投产。
让市民安心喝放心水
倡科技兴水造福一方
水是生命之源,他是打开本地泉眼的带头人;水是健康之本,他是呵护百姓健康的守护神。王宝录容不得一点一滴不洁之水流入石景山区的城市管道与千家万户。
他是一名技术型的管理者,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只用实际行动积极倡导科技兴水。公司每年针对技术、管理难题设立课题,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自由组合,自主选题攻关,先后完成了“水源井防盗系统建立”“西部山区供水系统搭建”等30余项课题,获得了19个市、区级经济技术创新奖项。技术攻关拓展了公司发展的空间,确保了供水技术设备和基础管理在同行业中达到领先水平,增强了员工驾驭现代化水厂的能力,更为员工们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早在2003年,公司就引进了ISO 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王宝录又别出心裁将管理体系引入党风廉政工作,制定《党风廉政工作手册》,查找廉政风险点,提出防范措施,每年组织内审、管理评审等,严格规范、监控各个环节的风险点,实现了PDCA管理循环。
他将2015年定为自来水公司的“智慧水务建设年”,率领员工们站在了当前水务建设制高点,以大数据为依托,利用日新月异的物联网、云端等信息技术,让供水设备、设施、数据发挥最大效用,让公司在技术和管理和为用户服务上更智慧、更高效、更便捷。
公益为先服务区域发展
忘我工作引领企业向前
作为党支部书记,他不断更新理念,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活力。在他的启发下,公司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和“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活动,并在广大党员职工中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形成了“创亿元产值的区属一流企业,实现全区统一供水”和“公益为先,服务区域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两大愿景。党支部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其含义,形成共同信念,进而对公司发展发挥了强大的引领作用。
既然是肩负使命的供水人,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五里坨安置房建设项目中,原有的供水体系无法满足58万平方米规模的项目建设和居民回迁的需求,但五里坨水厂尚未建设。王宝录带领班子集体决定,舍弃自身利益,打破行业惯例,先行垫资,开凿水源井,铺设供水管线,确保了五里坨安置房项目顺利完成。
他挚爱自己30年的供水事业,面对积劳成疾的身体,他选择默默地顽强抵抗,无声地激励着每一名员工。2015年4月,公司体检后,医生专门打来电话:“您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非常不好,初步认为肾脏出现了问题,要尽快复诊。”其实,4年前他就知道自己肾脏有些问题,那时做的肾小球滤过率检查,数值低于正常人30%,但他没当回事,仍然忘我工作。在爱人的“威逼”下,他再次到医院复查,结果肾小球滤过率低于正常人50%,已接近慢性肾病四期。医生告诫:再这样发展,很可能几年后要通过透析来维持生命!医生的话刺痛了王宝录,站在走廊里,他沉默良久。身边的爱人已满眼泪水。此时,手机响了,提醒他1小时后参加首钢水厂建设可研评审会。
建设水厂实现规划目标,让全区彻底摆脱水制约,是他心中日日翻腾的天大事。挂断电话,抖擞精神,王宝录义无返顾地奔赴会场……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5年11月17日
作者:王满仓 陈娟
责任编辑: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