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报社最新动态

江苏省省长罗志军:始终坚定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

发表时间:2009-10-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的支持指导下,江苏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发展水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保障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治水是江苏发展的基本战略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是多个水系的交汇地,又处南北冷暖气候过渡地带,全省10万km2国土面积要承受上游200万km2的洪水下泄重任,汛期全省80%的国土面积位于洪水位以下,属于典型的“洪水走廊”,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省份。据史书记载,太湖地区10—19世纪的1 000年间,共发生水灾386次,平均2.5年一次;旱灾236次,平均4年一次。里下河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年中,发生各种水旱灾害51次,平均2年一次。沂沭泗下游地区在1074—1949年间,发生水灾303次,平均3年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也先后遭遇多次洪涝旱灾。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治水作为江苏发展的基本战略,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做到治省必治水,治省先治水。


  一是坚持治水不懈。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始终把水利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坚持不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先后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掀起三次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特别是1991年以后以治淮治太为重点的第三次水利建设高潮,其建设规模、投资力度都前所未有。以江都水利枢纽为龙头的江水北调工程系统建设,起步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持续奋斗了17年,于1977年全面建成,为扭转我省“南粮北运”的历史,促进苏北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并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的基础工程。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江苏治水60年的巨大成就,得益于符合江苏实际的科学水利规划的引领。20世纪50年代,在防洪上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要求,形成了加固洪泽湖大堤、扩大淮河洪水入江入海出路的淮河流域防洪除涝规划体系。在水资源利用上,形成了“扎根长江、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跨流域水资源配置的规划体系。此外,还逐步形成了江海堤防达标工程以及沿海开发的水利规划体系。几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这些规划体系一以贯之,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


  三是坚持持续投入。根据不同时期的省情,江苏省积极创新政策,有力保障水利投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比较困难的条件下,重点采取“以工代赈”方式,调动全社会发展水利的积极性;计划经济时期,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利用“两工”政策,保证了对水利投入的稳定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水利的投入,并通过市场机制拓展水利融资渠道,形成了政府投资、社会融资、受益单位筹资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促进了水利投入的持续增长。60年来,我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50亿元,群众劳务积累360多亿元,形成了1 0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


  四是坚持科技兴水。围绕“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江苏水利现代化总体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水战略,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先后建成防汛抗旱决策指挥信息系统、水文情报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水利规划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监控调度系统及行政决策支持系统等,科技对水利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全省水利系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75项。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荣获“詹天佑奖”“大禹奖”“鲁班奖”三项大奖,该工程在抗击2003年和2007年两次流域性大洪水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二、治水是江苏发展的重要成就


  60年来,江苏人民承扬禹风,不懈治水,按照“防洪为主,引排结合,旱涝兼治,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治水方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全省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提升,水环境保护能力显著拓展,服务民生能力显著加强。


  一是建成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以长江、淮河、太湖和沂沭泗流域洪涝治理为重点,实施大规模的治淮、治太、江海堤防达标、重点区域治理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建成了较高标准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全省整修或修复流域性堤防6 300多km,开挖疏浚重要县域以上河道700多条、大中小河道2万多条,兴建水库908座、水闸3 058座、大中型抽水站240座。长江、太湖、淮河的流域防洪标准接近或达到50年一遇,沂沭泗流域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部分海堤防洪标准接近50年一遇,区域防洪标准也普遍达到10年一遇~20年一遇。依托建成的水利工程体系,先后战胜了19个洪涝灾害年、15个干旱灾害年、18个旱涝交错年,实现减免灾效益达3500亿元。


  二是构建了跨流域调水工程体系。以水资源供给和保障为重点,逐步构建和完善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工程体系,实现了长江与太湖、淮河和沂沭泗四大水系的互联互通、互调互济。多年来,三大调水系统年均跨流域调水规模达160亿m3以上,最高年份达240多亿m3,有力地保证了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增长需求。


  三是夯实了农业灌溉工程体系。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推进沟渠林路综合治理,桥梁闸站井系统配套,实施农村河网化、农田标准化建设和圩区治理、灌区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建成了基本配套完善的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和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重均超过80%,为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


  四是强化了水环境保护工程体系。全面开展河网水系疏浚整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功能区管理,创新河湖管理模式,优化水利工程调度,有力、有效地保护了水生态环境。特别是近几年在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中,调水引流、生态清淤、蓝藻打捞、监测预警等水利工作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改善了太湖湖体及沿湖周边河网水质,保障了太湖流域的供水安全。


  五是完善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和制度创新。近10年,以《水法》为核心,出台、修订了省级涉水法规9部、政府规章3部、规范性文件90多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方水法规管理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建设管理体制、工程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保障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水利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三、治水是江苏发展的长期任务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工业的命脉、城市的命脉,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江苏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水利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全局理清治水兴水思路,着眼长远谋划治水兴水举措,与时俱进创新治水兴水机制,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更好地服务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


  一是大力发展安全水利。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与水旱灾害作斗争,凭借的是抗灾实力,依托的是坚固的水利设施,依靠的是科学防洪体系。在当前极端性灾害天气增多的情况下,要坚持水利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把水利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牢固树立建重于防、防重于抢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及其支流治理,抓好重点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旱监测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大水大旱之年无大灾。


  二是大力发展资源水利。江苏水资源丰富,但也存在区域性缺水、结构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的矛盾。要切实增强水忧患意识,坚持流域与区域统筹治理,城市水利与农村水利统筹发展,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统筹运用,水利建设与水利管理统筹并重,切实保障生活用水安全、生产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合理用水、节约用水、高效用水。


  三是大力发展环境水利。水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江苏部分湖泊污染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农村地表水达标率还较低。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水意识,切实加强河湖水域保护,严格河湖排污控制,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生活对水体的污染,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要大力推进科技兴水,加强河湖生态修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提供保障。


  四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水利关系民生。要始终坚持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工作方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突出抓好城乡水环境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山丘区水源建设等民生水利工程,让人民群众在水利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进一步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

 

    来源:中国水利杂志 2009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