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报社最新动态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善治秦者先兴水

发表时间:2009-10-16

  陕西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不均,旱洪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特殊的省情和水情,决定了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陕西自古就有治水的光荣传统,秦代修建的郑国渠,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齐名为我国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关中八惠”,开创了陕西乃至中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河。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届陕西省委、省政府秉承“善治秦者先兴水”,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带领广大三秦儿女,坚持不懈兴水利治水害,累计完成水利投资487.5亿元,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完成水利投资445亿元,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总投资的91%,水利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狠抓水源工程建设,努力突破“瓶颈”制约。陕西水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关中地区和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北地区水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围绕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我们紧抓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狠抓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建成了一批骨干水源工程。近年,按照统筹调度、优化配置的思路,积极推进省内南水北调三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其中西安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已经建成,引红济石调水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引汉济渭前期准备工程进度加快,关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榆林采兔沟、延安南沟门水库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突破100亿m3,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逐步缓解,水利基础命脉地位进一步巩固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二是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构筑安澜屏障。陕西省南北狭长,纵跨三个气候带,洪旱交替频发,灾害损失较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累计投入40多亿元,相继启动实施了安康城堤、汉江平川段治理、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治理、三门峡库区移民防保和丹江、延河等重要江河治理项目,实施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先后对98条河流、76座城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建设,建成江河堤防6 046 km,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堤防总长的39倍。抓住国家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机遇,全省有226座病险水库列入国家治理规划,已经完成治理136座。坚持工程带水文和防汛非工程措施建设思路,加强了水文站网、防汛预警设施和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有效指挥和成功迎战了汉中“81·8”、渭河“92·8”“03·8”和陕南“05·10”等多次特大洪涝灾害,最大限度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保障了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着力改善民生。解决好广大农村群众的吃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是陕西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形式主要为挖池塘、建水窖,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施了高氟区农村改水世行贷款项目,90年代以来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兴建“甘露工程”。特别是近年,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解决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摆在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举全省之力,强化行政推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实施板块推进战略,全面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十一五”以来,全省年均投入10亿元以上,每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200万人以上,累计解决了2 06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比例达到80%,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55%,广大农村群众饮水条件和卫生健康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四是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保障粮食安全。陕西省十年九旱,旱灾居各类自然灾害之首,全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发动群众开展大会战,建成了8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同时以民办公助等形式,兴建了宝鸡峡、石头河等154个大中型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全省经济复苏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连年组织实施了12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省政府统贷统还世界银行1亿美元建成了总投资16.6亿元的关中九大灌区世行贷款改造项目;坚持不懈开展以平地改土、兴水治旱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建设,全省累计建设基本农田4 088万亩(272.53万hm2),是新中国成立前336万亩(22.4万hm2)的12.2倍,农业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5亩(0.1 hm2);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75处,全省设施灌溉面积达到2 362万亩(157.4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 952万亩(130.13万hm2),初步形成了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的水利灌溉网络。与此同时,针对频繁发生的严重旱灾,科学调配水源,全省年均减免粮食损失255.7万t,近5年全省粮食连续获得丰收,产量稳定在1 000万t以上,确保了全省粮食安全。


  五是持之以恒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陕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2.36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0%。多年来,始终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治水兴陕的重要措施,相继组织实施了“一川两江六河”水保治理、黄河水保生态修复试点、长江流域水保治理、陕北水保生态示范等项目,加快了“五荒地”拍卖治理。西部大开发以来,围绕“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陕西”,全省掀起新的治山治水高潮,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被世界银行誉为全球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围绕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积极实施汉江、丹江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加大水源地水保治理力度,为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作出了巨大贡献。60年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万km2,森林覆盖率达到37%以上,实现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六是深化管理改革,建立水利可持续发展机制。60年来,陕西省水资源管理经历了从弱到强、从注重开发到开发节约并重、从重点管理到全面管理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00年以来,深入推进各项水利改革,加大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吸纳社会资金兴办水利,水利投融资实现了由“国家出资,群众投劳”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入机制转变。水价管理经历了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低价福利水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水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城市供水价格“三步走”改革,大型灌区全部实现“一价计费、一票到户、统收统管”。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各方投资兴办小型水利工程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水利发展的生机活力。


  60年陕西水利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各项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事业。兴水利、除水害,始终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倾力关注和优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陕西水利建设的重要机遇期。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和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加快发展,对我们实施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水利工作要围绕建设西部强省、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绿色陕西的目标,按照保民生、强基础、促发展的思路,努力在以下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民生水利。以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为重点,加快主要江河及重要城镇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努力构筑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全面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努力实现2009年率先解决延安、2010年提前解决榆林、2012年整体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基本农田、小型水利、移民开发、水电、渔业生产等项目建设,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着力抓好关乎全局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力争引汉济渭工程尽快正式开工建设,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尽早建成投入使用。加快榆林王圪堵、西安李家河、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水库和定边供水续建工程建设步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积极推进泾河东庄水库、陕北黄河引水等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为加快水利发展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三是坚持人水和谐,加快建设生态水利。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突出抓好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项目,进一步加大黄河水保生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依法加强保护与监督,促进水保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围绕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加快渭河等主要河流绿化林带建设,加强渭河水量统一调度,努力把渭河打造成为横贯关中的绿色长廊,为关中城市群建设奠定良好生态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水利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陕西省委、省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水利工作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谱写陕西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为构建和谐陕西、建设西部强省而努力奋斗!

 

    来源:中国水利杂志 2009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