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黄河文化:灿若星辰 光耀大河
 
分享到:
2020-10-14

  □本报特约记者 郭旭帆

  九曲黄河,蜿蜒不息。在黄河治理保护的漫长历史中,无数先贤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揭示黄河自然历史、文明内涵、治理开发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宝贵资源,历经雨打风吹愈加源远流长。

  守护黄河文化遗存

  清晨,黄河博物馆馆长王建平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自从去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考察后,黄河博物馆就成为新“网红”,他的工作更忙了。

  黄河博物馆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以黄河为专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建馆至今已65年。“这里简直是一部关于黄河的百科全书!”在展厅里溜达的王建平时常听到这般评价。

  如今,黄河博物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仅黄河水利委员会寄予厚望,观众也对陈列内容、讲解质量、服务条件、管理水平等提出更高要求。

  文博展示需要升级!博物馆整体提升工作和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提上议程。目前,博物馆水文化展陈提升项目已初步通过水利部审核。黄河国家博物馆项目进展迅速,功能定位、选址、建设规模和投资方都已经确定。

  王建平带队编制了《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方案纲要(草案)》《黄河国家博物馆展陈框架(草案)》等。令他开心和振奋的是,不仅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工作,国内多位著名文化学者如刘庆柱、王巍、李伯谦、陈同斌等也积极参与陈列大纲的编写。“大家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通过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把黄河文化立起来,把中华文化立起来,把中国精神立起来。”王建平说。

  不过,再大的博物馆也藏不下不可胜计的黄河文化遗存,仍有许多非常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水文化遗产散落民间。

  几个月前,山东黄河河务局开始黄河文化遗产名录搜集整理工作。面对写满一整张A3纸的聊城黄河文化遗迹名单,山东聊城黄河河务局青年职工毕经涛不惧繁琐,主动承担起整理古迹资料的任务,“这不能像旅游一样,读个介绍拍个照就走。一定要准确,要对黄河文化负责”。毕经涛每去一处之前,都会查阅大量相关背景资料,然后到实地比对,力求得到最准确的文字材料。此外,他还负责给文化遗址拍下最好的“艺术照”。因为古城不让走机动车,所以来往奔波他只靠一辆自行车,有的时候一天能骑20余公里。

  有人奔行于闹市,努力对浩繁的古迹进行梳理;也有人隐没于荒野,全力拯救濒危的古迹。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物探与健康诊断研究室的李长征博士,带领团队来到河南开封杞县县城南的宗店乡瓦岗村,6名高级技术人员、10名技工驻扎现场、参与施工,从初冬奋战到年末,经过19个艰难的步骤,将倾斜的百年古塔大云寺塔扶正。

  东坝头“步履不停”

  东坝头,原名铜瓦厢,曾是一处繁华的集镇,也是明清两代的河防险要。黄河在这里结束了700余年夺淮入黄海的历史,掉头折向东北,夺大清河流入渤海。如今这里已成为黄河著名的水利风景区,拥有铜瓦厢决口大改道遗址、兰坝铁路支线、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等众多历史遗迹。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兰考河务局努力将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万步研学之旅”项目,充实东坝头作为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把它打造成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弘扬黄河精神的示范点。

  项目从设想到规划到施工,这1万步的连坝路,兰考河务局局长胡云英不知道来回步行了多少遍。围绕梳理中国共产党治黄史、黄河文化知识、治黄故事等资料,兰考河务局办公室青年职工陈猛和冯晓查阅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档案、参考书籍摞在地上足有半人多高,同时,他们还要与地方史志办沟通,到管理班向“老黄河”请教,走访治黄英模和治黄专家……“像淘金一般。”陈猛说,虽然辛苦,但是对刚参加治黄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这个过程就是对黄河文化的一次学习和传承。

  围绕把“万步研学之旅”项目真正打造成精品,兰考河务局多次与设计单位研讨相关建设内容和具体细节。平时治黄业务繁重,讨论总是在周末、在晚间加班进行。如何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元素丰富展示和体验内容?设计方案一次一次调整完善,最终确定通过“黄河颂·民族摇篮”“黄河怨·大河悲歌”“黄河治·人民伟业”“黄河梦·永享安澜”“黄河情·伟人足迹”5个篇章、26个文化点综合立体展示兰考黄河历史文化,传承弘扬黄河精神。

  现在,“万步研学之旅”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到年底,游人可以踏上步道,穿越时空,开启一段兰考黄河文化的探寻之旅,回顾人民治理黄河那波澜壮阔的足印。

  再现“红心一号”

  今年3月26日,从未写过剧本的山东德州河务局职工马勇承接了一项特殊任务——加入创作组,完成《红心一号》舞台剧剧本创作。

  20世纪70年代初,齐河黄河人在没技术、没设备、没厂房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70年7月造出了黄河上第一艘简易机动自航式钢板吸泥船“红心一号”,开启机淤固堤新篇章。“红心一号”是齐河黄河人的骄傲。

  “你们也真是什么活儿都敢接。”面对质疑,创作组的“倔劲儿”上来了。“我们偏要写出精彩的剧本!”他们迅速行动,找书籍、扒资料,采访曾经参与“红心一号”建设的老同志,最终收集了足有24G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因为没有相关创作经验,剧本“大手术”动了三四次,反复修改十几次,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创作组硬是在5月完成了初稿,比预计时间提前1个多月。

  剧本完成后,创作组开始挑选演员。故事女主角张传娥的扮演者是德州河务局青年职工朱晓楠,而朱晓楠的爷爷就曾经参加过吸泥船“红心一号”的建设。这些演员中不仅有机关工作人员,还有一线班组人员,大家努力把日常工作往前赶,经常是放下探摸杆,顾不上脱救生衣,就奔往排练厅。

  朱晓楠揣摩角色彻夜难眠,表演时全情投入,为了一个摔伤动作,不知练习了多少次,腿上的瘀青层层叠叠。身兼多职的马勇也是道具组成员,大热天开着车走街串巷、进村入户搜罗破桌子、破椅子。为了给演员买到贴合“人设”的服装,在购物网站淘来淘去,买了退,退了买,“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为还原“红心一号”船头,道具组竟然用铁丝窝出了一个船头的轮廓,“我们拍舞台剧也和当年造‘红心一号’一样,根本就是‘三无’。但说实在的,我们现在经历的困难,比造‘红心一号’的时候少得多。”

  9月17日,舞台剧登上了德州市齐河县文化中心。“黄河水,黄泥汤,不怕你往天上涨!吸泥大船今下水,淤出良田固堤防!”配合着专业声、光、电,看着声情并茂的演出,几十年前“红心一号”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与伙伴们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渐渐重叠,马勇落泪了。

  在物换星移中,母亲河的波涛从远古流向未来,滋养华夏大地;在灿若星辰的中华文化中,厚重的黄河文明将光耀大河,拥抱世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10月14日

郭旭帆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统筹做好后汛期防汛和水库蓄水保水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召开黄河水利工程建设季度调度会暨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推进会
黄委部署“双节”及后汛期防汛抗旱工作
黄河文化:穿越与传承
黄委完成四川小水电站清理整改暗访检查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