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黄河边上的“故宫”——嘉应观
 
分享到:
2020-04-02
 
  □杨国伟

  河南有两座道观跟黄河息息相关,一个是开封的延庆观,一个是武陟的嘉应观。延庆观是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一个物证,是开封屡遭黄河水患的见证;嘉应观是黄河在武陟堵口成功的一个纪念建筑,也是人与河抗争的历史活化记忆。“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今天,让我们走进嘉应观,撷取历史的一个片段,来看看古人对黄河的认识和敬畏。

  嘉应观的由来

  雍正之前,沁河入黄处,在钉船帮(今武陟县白马泉附近)到原武之间,沿河9公里多没有大堤,水流迁徙不定,成为最易决口的“豆腐腰”河段。据统计,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在武涉以下共决口1549次,平均不到两年决口一次,百姓深受其害。

  康熙六十年(1721年)八月到雍正元年(1723年)两年多时间里,黄河先后在武陟四次决口,滔滔洪水淹没了新乡、彰德(今安阳)、卫辉,经卫河入海河,直逼京津,危害华北。洪水挟带的大量泥沙淤塞了大运河,造成运粮困难,一时朝野震动。危急之中,曾随康熙巡河的雍亲王胤禛被康熙委以重任,负责指挥武陟决堤堵口。其间他许诺,若堵口成功,就在武陟修建大清大小河流的总龙王庙。雍正即位第一年即履行诺言,从京城派御匠严格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在武陟仿故宫修建黄淮诸河龙王庙,这也是为什么嘉应观现在叫“黄河故宫”的原因所在。据说,当时清国库仅存白银800万两,却拨出288万两白银用来建庙,而且调集了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五省民工,足见雍正的重视。

  雍正元年六月二十二日,黄河又在武陟发生11处漫溢,当月排除险情后,朝廷全面规划武陟堤防体系,制定堤防建设计划,经雍正批准后,在当年秋汛后开始施工,全部工程于雍正二年(1724年)汛前完工。雍正亲书“御坝”二字,命人立碑勒石于堤上。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一座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黄淮诸河龙王庙在武陟建成,雍正皇帝钦赐御制匾额,定名为“嘉应观”,取嘉瑞长应之意,并封黄河“四渎称宗”。

  御碑藏深意

  过山门,一个酷似大清皇冠的亭子映入眼帘,整个亭子伞形圆顶、六角重檐,金黄色琉璃瓦覆顶,这就是嘉应观标志性建筑“御碑亭”。“御碑亭”为什么设计成这样呢?起初我不太理解,后来看到亭上楹联内容“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方才恍然大悟。

  亭内是雍正皇帝亲自撰文并书写的大铜碑,高4.3米,宽0.95米,厚0.24米,立在一只龙头、牛身、狮尾、鹰爪的河蛟身上,意在以碑镇河蛟,不让它兴风作浪、为害一方。御碑中间的铭文则是由雍正皇帝亲笔撰文书写,碑文末尾还有雍正皇帝的印件。雍正皇帝在碑文中阐述了自己在治理黄河过程中是如何不辞劳苦地为百姓的安危奔走于黄河的险工地段,修筑堤防,并说出修建嘉应观的目的就是“祭河神,防水患,保社稷,固江山”。

  御碑亭东西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与别处迥然不同,处处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钟楼二楼高悬大铜钟一口,饰河涛、堤防、堤坝等纹,钟身有八角,依次敲击声各不同,称八卦定音钟。传说此钟一敲,声音能传到开封府。鼓楼原有两鼓,上下各一,平日晨钟暮鼓报平安,遇汛情则钟鼓齐鸣,召集军民防洪抢险。如今,上层祭神圆鼓已无存,只剩楼下迎宾鼓。

  不祭神仙祭功臣

  御碑亭后面,依次是严殿、中大殿和禹王阁。严殿是文武百官沐浴更衣之后祭祀之前等待休息的场所,雍正御书匾额“嘉应观”就悬挂于此殿门首,历经悠悠岁月,颇显沧桑之韵。

  中大殿是依照北京故宫太和殿缩建的,中间供奉的是嘉应观第一任道长——牛钮。他是雍正的皇叔、治黄专家,武陟堵口修复的方案主要制定者,功劳显赫;大殿两旁供奉御封四家大王:南宋的金龙四大王谢绪、明代的黄大王黄守才、清代的朱大王朱之锡和栗大王栗毓美。这四人都是各自时期的治水能人,济民救民于困顿,深受百姓爱戴,被皇家追封为王。中大殿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从不用打扫,却不沾灰尘、不结蛛网,被当地百姓称为“无尘殿”,传有避尘神珠藏于其间。当然传说无法考证,经专家鉴定,大殿顶棚彩绘全部绘制于檀香木之上,这种木头本身会散发奇特的香味,飞鸟十分敏感,所以大殿顶棚才少见飞鸟和蛛网,而不沾灰尘之谜却至今无法解开。

  禹王阁,又名后大殿,是嘉应观最高的建筑。最初,阁内有一尊用檀香木雕刻的大禹坐像,高3米多,精美异常。不想后来竟被用来劈柴烤火,灰飞烟灭,听之令人气愤又惋惜。1950年7月间,时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张含英,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苏联专家布可夫一行,因勘定人民胜利渠渠首闸事宜,曾在嘉应观住了两三日,其间还严肃问及这些坐像,但是大错已铸,无法挽回。后看到当事人写的追忆文章,他也是追悔莫及,终生遗憾。1988年河南省重塑了大禹坐像及二神童站像于楼下,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憾,但毕竟不是原汁原味,只能以此念彼,遥望岁月。

  东、西龙王殿里祭祀着10位黄河龙王,这些龙王可不是西游记中的东海龙王和泾河龙王,而是历代治河功臣。东殿立有贾让、王景、贾鲁、白英、潘季驯塑像,西殿立有宋礼、刘天和、齐苏勒、嵇曾筠、林则徐塑像。读着他们的事迹,就像读一本黄河治理史。他们的存在,既是人与自然抗争的历史,也是人们不断认识黄河、了解黄河、治理黄河的发展史。他们代替神进入祭祀庙宇,无形中让神多了一层温暖,让人多了一些亲近。雍正御碑里引用了《礼记·祭法》的一句话:圣王之制,祭祀也,“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就是他们被后人祭祀和纪念的原因吧。

  除了祭祀的殿宇,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又命令在嘉应观两侧建起东、西道院。东道院为河道衙署,河道副总督嵇曾筠就曾在此专管河南河务,次年并管山东河务;西道院为道台衙署,是治理黄河、沁河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辖彰德、卫辉、怀庆三府。把两个衙署设在黄河豆腐腰的位置,凸显了雍正的良苦用心,他想让治黄大臣身临一线,与百姓共担祸福、同生共死,方能尽心尽力,确保黄河安澜。

  当地百姓说,御坝质量很好,修成当年就成功抵御了一场大洪水,武陟此后几乎再也没有发生决口,武陟从河防羸弱变成安全的地方。嘉应观也渐渐失去防洪抢险前线指挥部的功能,成为一座精美的建筑和古代治黄博物馆,供后人凭吊和游览。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4月2日

杨国伟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秦始皇与黄河文化
2020-2021调度年山东省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全面启动
山东黄河进入凌汛期 防凌准备工作全部完成
黄河湿地引来远方来客
构筑生态城市“五水统筹”大格局 助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