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海委持续推动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分享到:
2021-10-29
 

  中国水利网站讯(通讯员 马欢 王哲 谭杰)2019年1月,水利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在水利部统一领导下,海委积极履行流域管理机构职能,牢记“国之大者”,认真落实任务分工,持续推动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生态补水 复苏河湖

  实施河湖生态补水是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为稳步推进补水工作,海委配合水利部编制每年度补水方案并逐月对京津冀补水进展进行复核汇总。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底,22个河湖累计实施生态补水逾120亿立方米,其中向白洋淀累计补水逾18亿立方米(以入淀量计),2019年和2020年实际补水量均超计划补水量,年均补水近40亿立方米。

  今年6月,在水利部联合河北省开展的滹沱河、大清河(白洋淀)夏季生态补水工作中,海委全力配合完成夏季补水方案编制,落实“严管护”相关任务要求,实现了两条补水线路共627千米河道全线贯通,补水量达2.21亿立方米,为进一步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推进华北河湖生态系统复苏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过持续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多条常年干涸的河道重现水清岸绿,并得以维持一定水面,为周边群众提供了美好生态环境和休闲娱乐场所。白洋淀水位持续保持在保障目标6.5米以上,水质由2017年的V类水好转为2021年的IV类水,部分月份达到Ⅲ类,淀区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滹沱河、永定河等重点河湖生态水量逐步恢复,实现了看得到水面、听得见水声、测得到水流。

  数字赋能 有力支撑

  数据信息的及时准确获取是跟踪治理进展、评估治理效果的重要基础。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海委开发并不断完善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监测信息实时分析、治理任务统计管理、治理措施跟踪、治理效果评估考核的全过程管理,为精准决策提供支撑。

  同时,海委不断加强监测支撑能力,打造以水文站点监测、地下水自动监测与卫星遥感、无人机扫描相结合的立体监控服务体系。依托京津冀173处水文站、76处水质监测站、1300处地下水监测站,实现了河湖补水情况动态跟踪;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扫描等信息化手段,为措施进展复核、治理效果评估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节控调管 协同推动

  “节”“控”“调”“管”是统筹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的综合措施。海委每季度对京津冀治理措施进展情况进行复核,配合水利部开展治理效果评估。

  自《行动方案》印发以来截至2021年6月底,京津冀累计实施高效节水灌溉超270万亩,完成老旧管网改造近1700公里,完成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超100万亩,关停城镇自备井15000余眼、农灌取水井50000余眼,引调外流域水近200亿立方米。

  2020年度评估成果显示,2020年12月底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水位与2019年同期相比,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0.23米,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回升1.34米,在2020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总体持平的情况下,实现了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

  又见河湖碧波荡漾,令人欣喜的同时,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任务仍然艰巨。海委将继续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将这件流域治水的大事要事紧紧抓在手上,将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从流域全局的高度抓细抓实各项工作,全力推动综合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1年10月29日

马欢 王哲 谭杰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海河水利委员会迅速响应 全力应对天津奥密克戎疫情
加快数字孪生海河建设 完善流域水治理体制机制
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普系列活动相继获得科技部、中国科协表彰
海河水利委员会党组审议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报告
海河水利委员会2021年80项督办事项全部办结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