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全国政协委员李原园:破解“水瓶颈” 筑牢粮食安全保障根基
 
分享到:
2023-03-07
 

  □本报记者 杨轶 岳虹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23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9.18亿亩,但现有耕地灌溉面积仅为10.44亿亩,耕地灌溉率54%,有近半数耕地仍是“望天田”。北方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或接近过度,很多灌区靠超采地下水和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维持。粮食连年丰收背后,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日益凸显。

  针对如何破解粮食生产的“水瓶颈”,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表示:“提高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保障的核心是要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经过多方调研,李原园提出,要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制定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产能布局规划。根据各地的水土资源约束条件变化和粮食及重要农产品需求形势,以及建设农业强国、提升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结合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衔接国土空间格局和国家水网格局,科学合理确定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产能布局与分区对策。

  粮食生产,基础在水。中国科学院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产量的诸要素中,水利的贡献率达40%以上。“要结合国家水网建设提升重点地区的农田灌排保障能力。”李原园建议,结合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建设,布局建设一批重点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区水资源调配和灌区水源置换工程。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尽快形成国家水网主网,提升黄淮海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灌溉供水安全水平,稳定华北粮食产能;推进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等区域水网建设,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供水保障网络和灌排保障体系,破解制约我国灌溉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水资源瓶颈。

  要提高耕地产能,把饭碗端得更牢,就意味着要把更多的农田变成良田。“优先在耕地灌溉面积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李原园建议,各地综合考虑气候降水条件和农业种植结构,科学合理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与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实施灌溉水源工程、骨干灌排渠道工程和田间灌排渠系,不在非稳定农田和没有灌排设施保障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3月7日

杨轶 岳虹
责任编辑:陈帅 校对:王瑜 张玉峰
相关新闻
 
水利部 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实施《地下水保护利用管理办法》
江西德安县:地下水执法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新闻发布会实录
水利部举行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新闻发布会
地下水回补:修复隐藏的资源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454 业务联系:010-63205282 举报电话:010-632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