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全面提高流域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局局长徐照明解读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工作
 
分享到:
2022-09-22
 
  □本报记者 魏晓雯

  问: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有什么不同?此次长江流域旱情属于哪种干旱类型? 

  徐照明:气象干旱是指某时段内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农业干旱是指在作物生育期内,由于土壤水分持续不足而造成的作物体内水分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现象。水文干旱是指由于降水的长期短缺而造成某段时间内,地表水或地下水收支不平衡,出现水分短缺,使江河流量、湖泊水位、水库蓄水等减少的现象。社会经济干旱指由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社会对水的需求通常分为工业需水、农业需水和生活服务行业需水等。如果需大于供,就会发生社会经济干旱。 

  上述四类干旱中,气象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更关注人类和社会方面。气象干旱是其他三种类型干旱的基础,通常气象干旱发生几周后,土壤水分不足会导致农作物、草原和牧场受旱而表现出农业干旱;持续气象干旱导致江河径流、水库水位、湖泊水位、地下水位下降会出现水文干旱;当水分短缺影响到人类生活或经济需水时,将发生社会经济干旱。但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系统水资源供应量还受其管理方式的影响,使得降水不足与主要干旱类型的直接联系降低。 

  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发生了60多年来范围最广、程度最为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但由于在干旱发生前,水库、湖泊、沟渠等水利工程积蓄了大量的水,江河沿线引提水能力强,大江大河沿线的灌区农业需水得到保证,并未发生大面积的农业干旱,只是在部分丘陵岗地的“望天田”和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不足的局部区域形成了农业干旱。通过积极的抗旱应对,社会经济用水基本得到了保障。 

  问:如何实现旱情的精准监测和及时预警?2022年新修订的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工作规程在此次旱情预警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徐照明:长江委水文局滚动开展水雨情监测预报预警,对中长期来水预测、水库群可供水量、中下游水位消落态势等进行持续分析研判,为长江流域水库群汛末蓄水、抗旱保供水专项行动、长江口咸潮应对等调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7月下旬以来,密切关注各类气候因子的发展变化及动力数值模式的滚动预测,使用气候因子分析、数理统计及气候模式预测等多种方法,与水利部信息中心和气象、电力等部门、单位多次会商,提供多期分析预测材料;提供了8月下旬—11月长江流域降水偏少的结论,提醒需防范夏秋连旱风险,为调整策略、做好应对措施提供了参考。 

  2022年新修订的《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在此次旱情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指导预案修正。长江委按照部署于5月底前修订印发了《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其中干旱预警章节详细规定了流域内各级部门、水文部门在水文预报、建立健全旱情监测网络、加强抗旱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的职责,对流域旱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是规范预警信息发布。长江委按照《规程》《预案》要求,及时发布旱情预警信息,提醒中下游各省提前做好防范工作。8月23日、9月15日,长江防总办公室、长江委分别发布两期汛(旱)情通报。 

  三是强化应急响应启动。8月11日,长江防总、长江委分别对四川等6个省(市)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要求相关地区做好各项准备。8月22日,长江防总、长江委启动针对江苏等省的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和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并随旱情变化趋势适时对应急响应范围进行调整。 

  四是推进旱警水位确定。《预案》明确了长江中下游、嘉陵江流域9个主要控制站旱警水位(流量),对提升长江流域江河湖库旱情预警体系、完善抗旱应急预案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2022年年初,长江委启动长江135个重要河段控制断面旱警水位(流量)指标确定工作,为应对今冬明春流域旱情提供技术支撑。 

  问:相较水库群的防洪调度,水库群的抗旱调度有何不同?汛期遭遇干旱,水库群调度如何平衡好防洪抗旱? 

  徐照明:水库群的防洪调度和抗旱调度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利用水库群的调蓄能力,对河流的天然流量过程进行人工调控。但二者又有显著的区别。从目的上来看,前者通过水库群拦蓄作用,减小洪水对下游的淹没威胁;后者通过水库群蓄水补水作用,及时下泄前期拦蓄的水量满足下游用水需求。从过程上来看,前者是水库群拦洪削峰错峰,对河流的天然流量过程作“减法”;后者是水库群拦蓄洪水资源,在下游需水时加大下泄流量,对河流的天然流量过程作“加法”。从实施条件上看,前者需要水库群有足够的防洪库容才能发挥拦蓄作用;后者需要水库群有足够的水量才能向下游补水。从频次上看,实施防洪调度比实施抗旱调度的频次要高,长江流域等南方丰水地区尤为明显。从工作基础来看,前者有扎实的研究成果、完备的调度规则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后者还有所欠缺。 

  今年长江流域出现的“汛期反枯”是一种极端情况,给水库群调度带来很大挑战。一般情况下,长江流域水库群在汛期进行防洪调度,水库水位在防洪限制水位附近运行,远低于正常蓄水位甚至接近死水位,从而保证有足够的防洪库容拦蓄洪水。但是相较于洪水,干旱的发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由于当前水文预报的预见期和精度所限,一般很难提前较长时间预测。这就造成在汛期干旱发展酝酿的过程中,水库拦蓄水量较少,在干旱显现甚至严重的时候,水库群没有足够的水量向下游补水。同时,由于干旱造成中下游用水需求量激增,需要水库向下游补水,制约水库群后期蓄水进程。 

  应对汛期发生的干旱,首先,需要加强水文气象预报预测,提前谋划中长期水库群调度方案预案,统筹防洪与蓄水;其次,要进一步优化水库群联合调度,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允许控制性水库运行水位适当上浮,为可能发生的旱涝急转提供水源储备;要在下游需水的关键时期,适时开展流域水库群抗旱联合调度,精细利用有限水量确保用水需求;再次,受旱地区要采取提水、调水、筑堰、延伸管网、节水等综合措施,用好当地水,不过度依赖水库群抗旱调度补水。 

  问:立足于抗大旱、抗长旱,未来如何有力保障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的用水? 

  徐照明:从今冬明春考虑保障粮食主产区的用水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全力保障抗旱水源。指导督促中下游旱区,抓住时机多引、多提、多调、多储,有条件地区挖掘地下水潜力,增加后期抗旱水源。二是加强计划用水管理。指导地方加强水利工程和供水设施运行管护和排查,采取分时段供水、轮灌、定额灌溉等方式,用好管好每一方水。三是做好流域水库群调度。精准对接不同阶段供水保障目标,精细优化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在满足下游供水需求的前提下多保水、多蓄水,从最不利情况出发考虑,为今冬明春储备水源。 

  从长远考虑,一是全面提高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提升流域水源储备能力和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快推动国家、省级、区域水网工程建设,推进重大引调水、重点水源、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加快建设一批大、中、小型水源调蓄工程,加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立足全流域统筹规划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全面提高流域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二是加快推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对沿江灌区水工程体系开展全面排查、改造,提升沿江引提水工程抗风险能力。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减少输配水损失,进一步加强灌区骨干工程现代化改造与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统筹,形成从水源到田间完整的灌排工程体系。 

  三是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和节水基础研究。细化用水计划,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用水监管。加强灌溉制度、作物水肥调控、水分运移等灌溉试验基础研究,加大农业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水土资源适配性研究,推进适水农业发展。 

  四是深化抗旱基础研究。对于2022年的旱情和旱灾情况进行全面复盘研究,分析历史大干旱再现时可能产生的影响,查找灌溉、供水能力短板,提出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建议。持续开展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研究,以智慧水利建设为抓手,持续完善联合调度技术基础,充分发挥水库群综合效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9月22日
魏晓雯
责任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监测三峡水环境
长江委督导流域重点单位节水监管
聆听“重器”故事 传承“金字招牌”
水利部部署进一步做好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工作
探秘引江补汉科技含量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