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水利部新年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水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分享到:
2020-01-19

  编者按:水文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共事业,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1月17日,水利部举办以“水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2020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水利部水文司司长蔡建元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文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水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与水文司副司长张文胜、魏新平一起,就水文为行业强监管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黄河水问题等热点问题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本文根据发布会内容整理摘编部分热点话题,敬请关注。

  推进水文现代化进程 做好强监管服务支撑

  核心阅读:工作部署上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新需求,充实完善水文站网;工作手段上通过新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在服务水资源监管、河湖监管、水旱灾害防御监管、水工程监管方面,全力做好服务支撑。

  法制日报:水利部提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工程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目前,水文存在哪些短板,如何为强监管提供支撑?

  蔡建元:在日前召开的2020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强调要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持续发力全面强化水利行业监管,要求抓好水文支撑。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当前水文工作短板主要体现在水文测报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尚不广泛,现代化程度低,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监管服务的水文站网布局、监测分析、信息预测预警体系不完善,这些短板与践行总基调不相适应。

  如何为水利行业强监管提供支撑?

  一方面,我们要加快水文补短板,全面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进程。工作部署上要重点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的新需求进行调整,充实完善水文站网;工作手段上要重点通过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进行突破,力争在水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上实现大幅度提升。

  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快转变思路,全力做好强监管的服务支撑。在服务水资源监管方面,做好行政区界及生态流量控制断面等水量水质监测与分析,推进重点水域水生态监测调查和指标分析,加强重点地区地下水监测预警工作,加快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为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等提供监测分析成果;在服务河湖监管方面,加强河湖监测与调查,掌握河湖水系水域岸线等基本特征,加强河湖水量水质监测分析评价,预测预警发展变化趋势;在服务水旱灾害防御监管方面,完善测报方案,保障水文监测和信息报送,抓好监测预报预警,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支撑能力;在服务水工程监管方面,加强涉水工程水文监测信息采集,开展水库群联合调度和预报,做好区域水资源配置和水量调度管理监测监控等,努力把强监管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设施建设筑牢发展基础 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

  核心阅读:水文取得的建设成效和现代化程度主要体现在水文站网得到充实完善、水文监测能力明显增强、水文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三个方面,为水利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水文信息更加全面,更加快捷,更加准确。

  经济日报:请问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现代化程度现状如何? 

  张文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据统计,1949年至“十五”末,全国水文基建累计投入42.17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国水文基建投入为45.58亿元,相当于1949年到“十五”末投入的总和;2011年至2019年,国家累计下达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216.40亿元,年均投资规模达到24.04亿元。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水文发展史上投资强度最大、项目数量最多、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

  大规模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为水文事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水文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为水利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水文信息更加全面,更加快捷,更加准确。取得的建设成效和现代化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水文站网得到充实完善。基本建成了覆盖大江大河及其重要支流、有重点防洪任务中小河流的水文站网体系,水文测站数量大幅度增加,站网整体布局和功能不断完善。

  二是水文监测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水文监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对雨量、水位等要素已实现在线自动监测,对流量、泥沙、水质等要素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监测,自动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水文信息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水文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水文部门及时提供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水情信息可以在20分钟内传输到各级水文机构,洪水预报总体合格率达到90%以上,预见期可达3~5天。同时,开展行政区界和供水水源地等水量水质水生态监测和分析评价。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各类公报,发布水文水资源信息,及时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水文服务,为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水灾害问题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掌握河湖基本特征 维护河湖健康生态

  核心阅读:水文工作是做好水资源保护的“红绿灯”,做好水环境治理的“神经网”,当好水生态保护的“示踪剂”,筑好水域岸线管理的“烽火台”,为维护河湖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文支撑。

  中国日报:现在国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文部门对维护河湖健康、保障河湖的生态流量和水量方面做出了什么工作,以及新一年有什么计划?   

  张文胜:多年来,水文部门依托长序列水文资料和实时的水文监测数据及分析评价成果,掌握河湖水系、岸线、水量、水质、泥沙、水生态等基本特征,及时跟踪河湖变化,预测预警未来发展情势,为维护河湖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文支撑。开展的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做好水资源保护的“红绿灯”,组织推进开展河湖生态流量监测,编制适用于河道低水监测的水资源水量监测技术指南。分析评估河湖水文情势变化和生态流量满足程度,开展生态流量预警,为河湖生态水量保障和水量精准调度提供依据。如四川水文部门2019年在岷江、沱江流域开展枯季生态流量监测,全年发布预警49次,为岷江、沱江水量调度与管理提供坚实保障。安徽水文部门对颍河各断面的生态流量调度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动态跟踪和分析调度效果,为科学合理调度水量提供支撑。通过精细生态流量调度,各断面水量得到保障,下游河道生态状况得到改善。

  二是做好水环境治理的“神经网”。通过全国14 286处地表水水质站监测,实时了解掌握河湖水质状况,开展分析预警,充分发挥水文监测“神经网”作用,为河湖水环境治理提供可靠支撑。如北京水文部门通过开展水质监测和动态分析,跟踪评估黑臭水体治理效果;福建水文部门设立729个乡镇交界水质监测断面,支撑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责任制落实和考核。

  三是当好水生态保护的“示踪剂”。围绕水生态保护需求,在开展藻类监测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服务,组织试点,因地制宜推进底栖生物、浮游动物、水生植物、鱼类等监测,开展生态修复效果评估等。如太湖流域水文部门开展环太湖湖区29个监测站点蓝藻调查;江西水文部门对全省86个大型湖泊开展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水生态指标调查监测,及时预警水生态状况。

  四是筑好水域岸线管理的“烽火台”。发挥水文测站点多、线长、面广的优势,通过对河湖沿线的定期巡测,及时发现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等问题,为开展岸线清理整治、恢复河库水域岸线生态功能提供支撑。如河南水文部门开展河道非法采砂巡查暗访,山东水文部门组织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活动等。

  下一步,要着眼水生态水环境需求,进一步拓展水文监测领域,选取问题突出的重点河段,开展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河(段)湖建立和完善水文监测断面,采用现代仪器装备,实施生态流量(水位)在线监测。在完成生态流量(水位)监测的基础上,逐步拓展水生态水环境监测内容。对水量年际变化大的河流和湖泊,可从单一藻类监测拓展到对底栖生物、浮游动物、水生植物及鱼类等监测。季节性河流和地下水超采区域的河流,应对河道来水的水量水质和地下水实施监测。在有监测条件的区域,可拓展到试点河(段)的河床演变和河道形态监测。

  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守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

  核心阅读:水文部门将通过完善水沙监测预报体系,加强水资源监测分析工作,拓展水质水生态监测研究,丰富水文信息服务产品,为确保黄河流域“大堤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提供支撑保障。

  封面新闻: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水利部也成立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水文作为解决黄河水问题重要的基础工作,如何做好支撑保障作用? 

  蔡建元: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定位,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水文部门将通过构建完善水文站网体系、增强水文监测预报能力、提升水文信息服务水平,为确保“大堤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提供支撑保障,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水沙监测预报体系,为黄河水沙科学调控提供支撑。补充骨干节点水库监测站点,优化调整泥沙监测站网,加密宁夏至内蒙古防凌重点河段水位监测站点,增设滨海区潮水位站等,扩大水、雨、沙等监测信息的覆盖面;充分利用先进声、光、电自动及在线监测技术手段,提档升级水文测站和监测中心,提升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和智能分析处理能力;研究改进气象、洪水、泥沙、冰凌等预报模型,提升预测预报水平。

  二是加强水资源监测分析工作,助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补充省级行政区界水资源断面,完善主要引退水口水资源监测站点,扩大水资源监测信息覆盖范围,强化水资源精细化监测能力;完善径流预报系统,拓展预报范围,提高预报水平;开展黄河下游水循环演变研究、宁蒙水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深入研究农业灌溉用水、耗水、排水规律,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拓展水质水生态监测研究,做好生态保护服务。补充河源区水文站网,开展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情势及驱动力研究,预估源区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摸清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水质水生态监测和分析评价,为中游水污染治理、河口生态保护提供支撑;完善重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监测,为河湖生态流量监测调查分析评价提供依据。

  四是丰富水文信息服务产品,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区片特性和目标布局,立足水文分析计算、水文规律研究、水文情报预报、水质预警、水资源评价,有效提供水量、水质、水生态等多样化产品,为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水文情报预报不可替代 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核心阅读:通过充实完善站网、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健全水情业务体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水文情报预报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水工程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光明日报:2019年以来我国的水文情报预报工作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效?关键的举措有哪些? 

  魏新平:水文情报预报是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水资源优化调度、水工程运行管理的科学依据,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水工程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文部门历来高度重视水文情报预报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充实完善水文站网。近年来,随着水文站网快速发展,水文部门不断充实和完善报汛站点,实现了大江大河、防洪重点区域和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全面覆盖,目前全国水情报汛站点超过11万处,接近2010年的10倍。同时,加大信息报送力度,水情信息量逐年大幅度增长,2019年水利部接收水情信息达到13亿份,是2010年的720多倍。

  二是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升级完善水情综合业务系统、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不断提高水情信息报送和洪水预报作业的效率。1998年大水时,收集信息需要2个小时,单站预报大约2个小时。现在,通过业务系统平台,水情信息时效性提高到20分钟以内,制作全国2 300多个站点预报仅需要2个小时。同时,水文部门广泛应用数字流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了洪水预报精度。

  三是健全水情业务体系。建立了水文部门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基本实现地市级水文情报预报业务全覆盖,结合基层水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县级水文情报预报业务,扩大水文情报预报成果的应用对象。同时,加强水情信息公共服务,通过网站、电视、报纸、微信、手机短信、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服务形式实时向社会公开发布洪水、枯水、水文干旱、风暴潮等监测和预报预警信息。

  四是积极拓宽服务领域。随着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文部门不断拓展服务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水情业务,结合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等需求,开展江河湖库径流、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量等预测预报预警工作,围绕生态流量(水量)管理,积极开展枯水期江河来水量监测和预测预警工作。

  长江防汛重要关注点 “晴雨表”展现江河交换关系

  核心阅读:城陵矶水文站是洞庭湖汇入长江的出入口,它的水位、流量、泥沙、水质反映了洞庭湖的状况,同时还要考虑这一河段再向长江下游汇流过程中,它对河道的治理、岸线的综合保护所发挥的影响。所以把它誉为"晴雨表"是非常贴切的。

  人民日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城陵矶水文站,请介绍一下城陵矶水文“晴雨表”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蔡建元: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25日到城陵矶水文站考察,对水利系统的广大职工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城陵矶水文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河湖交汇处的控制站,它位于洞庭湖出口和长江相交邻的位置。

  过去范仲淹曾经描述洞庭湖为“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实际上就是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的汇入,“吞长江”就是把长江的来水在高洪情况下能够部分进入洞庭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长江干流水量少的情况下反哺长江水量。由于位置特殊,这个水文观测站就尤为重要,而且它反映出来的规律特别复杂。现在围绕着城陵矶的水位变化规律,投入了很多的水文专家、水利专家来研究。“晴雨表”就以洞庭湖城陵矶水文站的控制显现。

  谈到长江,我们防汛抗旱减灾,总要看看城陵矶的水位变化状态,年度的变化趋势,当前的变化状况,也分析预判未来的变化趋势。所以说“晴雨表”就展现了一个江河交换关系非常重要的水文问题,是长江防汛指挥决策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城陵矶是洞庭湖汇入长江的出入口,它的水位、流量、泥沙、水质反映了洞庭湖的状况,同时还要考虑这一河段在向长江下游汇流过程中,它对河道的治理,岸线的综合保护所发挥的影响。所以把它誉为“晴雨表”是非常贴切的。

  掌握江河湖库水质状况 做好供水安全坚实保障

  核心阅读:水文部门将水质作为水文监测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水量水质有机结合、水质采样科学高效、服务水利中心工作三个鲜明特点。下一阶段,水质监测工作将贯彻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优化布局,积极作为。

  新华社:请问水利部门的水质监测工作有哪些特点,下一阶段水质监测的定位和重点任务有哪些? 

  魏新平:水质监测是水文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水文监测不可分割的组成内容。水文部门的水质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以天然水化学分析为主。到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关注水污染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逐步开展化学指标监测。此后,水质监测工作日益发展。

  水文部门将水质作为水文监测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水量水质有机结合。水质监测断面布设充分考虑河流特性和水文特征,与水量监测有机统一,现有1.4万多处水质监测断面中,约有60%与水量监测相结合,监测数据不仅反映污染物的浓度,同时可根据水量监测数据,分析计算污染物的总量。

  二是水质采样科学高效。水质采样依托分布于江河湖库的各类水文测站,水文站职工长期驻守河边,准确掌握河流特性和水文情势,利用测船或缆道等水文设施,在断面的不同位置分别取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三是服务水利中心工作。水质监测围绕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等需求,在重要控制节点布设监测断面,科学设置监测指标和频次,以满足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水工程运行调度等需要,直接服务于水利中心工作。

  下一阶段,水质监测工作将继续贯彻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优化布局,积极作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掌握江河湖库水质状况。2019年水利部印发《地表水国家重点水质站名录》,我们将以此为基本框架,优化完善水质监测站网布局,发挥水文部门站网、人员等优势,做好水质监测工作,掌握江河湖库水质状况,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信息。

  二是支撑水利行业监管。结合水资源、江河湖泊等监管需求,加强对各级行政区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拓展藻类、底栖生物、鱼类等水生态监测项目,发挥水量水质结合的优势,为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提供基础支撑。

  三是做好供水安全保障。2019年,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做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引调水工程源头及沿线的水质动态监测监控,推进农村供水工程万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督性监测工作等,为供水安全提供保障。

  (本报记者吴涛、温婷婷、李爽整理)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1月19日

吴涛 温婷婷 李爽
责任编辑:段玲玲
相关新闻
 
水利部召开“水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新闻发布会
做自己生活里的“特种兵”
【极境水文人系列采访之一】东北界河的冬测“神器”
长江委水文局首个5G水文站亮相2019年武汉光博会
黑龙江省水文局更名为黑龙江省水文水资源中心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