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引水接力
——写在杭州千岛湖配供水工程正式通水之际
 
分享到:
2019-10-10

  □记者 朱欣超 郑盈盈 特约记者 徐志刚

  9月29日上午,观众爆发出一阵热烈欢呼,第一泓千岛湖水从输水管中汩汩而出,激起层层白浪,千岛湖配供水工程正式通水!

  这是一个酝酿半世纪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构想;

  这是一份800多万人“喝好水”的殷切期盼;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为百姓谋福祉的民生接力……

  这个凝聚万千参与者智慧和心血的超级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设想后,历经无数艰难曲折,终在今年国庆前落地成真。这不仅是浙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送上的一份厚礼,更是当地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战略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

  超前谋划:

  多年水资源优化配置设想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拦蓄新安江形成的千岛湖水质常年稳定在Ⅰ类和Ⅱ类之间,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

  杭州自钱塘江下游取水,上游流域面积4万平方千米,流域内人口超千万,企业上万家,开放式水源地易受污染。此外,钱塘江涌潮造成的咸水上溯,都对饮水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杭州人民能不能喝上千岛湖的优质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浙江便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浙北引水。

  2000年,由浙江省水利厅牵头出台了《浙江省新安江水库引水工程调研报告》,并在此后完成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议书。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检查水利工作时强调,要把从新安江引水和富春江引水解决浙东、浙北缺水问题,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列入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争取尽早决策,尽早部署,尽早启动。

  钱塘江河口社会经济地位举足轻重,上下游、左右岸关系复杂,区域水网密布,山区、平原交织,水到底能不能引?又能引多少?这都需要系统擘画,科学论证。

  浙江省政府迅速行动,抽调水利等精兵强将,成立省引水办牵头抓总。

  那时,引水办一次次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汇报衔接,争取支持;赴国家电网公司华东分公司、新安江电厂等单位进行沟通;赴杭州、嘉兴等市调研,研讨工程方案;加强与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沟通……

  时任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师的刘光裕和十几个技术人员一起在青山水库集中办公大半年,详细调查基础资料,反复讨论技术路线。

  “我们甚至自己编程,前溯40余年水文资料,以节约保护水资源为先,考虑水量水质等多种因素,按划分的数十个区块,逐日分析计算配置水资源。”回忆往事,刘光裕感慨万千。

  经过数百个日夜的艰苦奋斗和辛勤耕耘,《钱塘江河口水资源配置规划》《新安江引水工程专项规划》等多项报告相继出炉。

  水利部就钱塘江河口区水资源配置工作成立了协调小组和咨询专家组,多次召开专家咨询会议,并委托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对该规划进行审查;浙江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和专家意见……

  科学规划为后来工程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前期论证:

  着重研究 谨慎分析

  2011年,新安江引水更名为千岛湖配供水工程,由杭州负责实施,工程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工程到底有多难?建成后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杭州市林业水利局邀请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10多家省内外权威专业机构和高校专家,开展49项专题研究。

  “10多个专题着重研究配水可能带来的水位、水温、水质、水生态、气候等环境影响。”工程总设计师、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工程院院长张永进说。

  凭着一股科研韧劲,“智囊团”深入探讨工程水资源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新安江电站优化调度等,最终得出结论:工程不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新安江水电站运行调度优化可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千岛湖平均年进湖水量110亿立方米左右。” 张永进说,“每年9.78亿立方米的引水量,还不到年流入水量的1/10。”

  随后,杭州市林水局公开项目建议书、工程线路图、环境影响报告书等研究成果,并梳理社会关心的代表性问题,制作宣传片和宣传册,主动解读工程概况。

  千岛湖配供水工程由配水工程和供水工程组成。

  配水工程西起淳安千岛湖,东至余杭闲林水库,途经淳安县、建德市、桐庐县、富阳区和余杭区,全长113.22公里,规划年配水量9.78亿立方米。

  供水工程为闲林水库向下游的输水线路,主要规划建设闲林水厂、九溪线、城北线等工程,线路总长73.04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引水隧道未设置任何加压泵站,完全依靠水流自身重力封闭式输水,不仅节约能耗,也避免了沿程污染。

  建设过程:

  创下浙江水利史多个“之最”

  2014年年底,千岛湖配水工程率先开工建设。

  隧洞最长,单体投资最多,同期施工作业面最多,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溶洞、暗河加剧施工难度……这是一个创下浙江水利史上多个“之最”的超级工程。

  张永进介绍,工程98%都是隧洞,意味着他们会碰到坚硬的岩石、喀斯特地貌、柔软的地质砂岩等多种地质情况,增加施工难度。

  “直接影响工程推进。比如,原进水口一挖下去就碰到了溶洞,最后不得不改变进水口位置。”通水这天,回忆起近2000个日夜的艰辛,杭州市水务集团副总经理朱奚冰仍然激动不已。

  输水隧洞穿分水江段是全线施工风险最高的难点区段之一,周围地下水丰富,岩石层薄,透水性强,极易出现隧洞涌水、涌泥等危险。

  施工方采用地质雷达、红外探水等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结合水上钻探、超前钻孔等手段,顺利实现穿江隧洞精准贯通。

  “仅穿江隧洞就申请了6项国家专利呢!”通水后,张永进言语轻松。

  58个月,16个标段,5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和建设工人“以工地为家”,默默奉献。

  功夫不负有心人。工程完工前夕,验收的18个单位工程、257个分部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优良率94.2%,创同类工程之最,事故率和伤亡率保持超低水平。

  这一成绩离不开各方努力。

  浙江省水利厅派资深专家现场指导,并帮助对接发改等部门,加快审批速度;

  杭州市林业水利局强化质量监管,组织开展各类监督检查活动892次,反馈检查意见3300多条,提出合理化建议620项;

  杭州市原水公司坚持关口前移,层层夯实责任,聘请第三方团队开展质量安全巡查932次……

  通水之后:

  牢筑生态安全屏障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千岛湖配供水工程的建设也进一步倒逼了浙江,倒逼了杭州更好地从源头保护好这一湖秀水。

  早在2012年,浙江省就和新安江源头的安徽省合作实施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7年来,两地积极探索流域生态共治,在跨区域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均取得有效成果,生态效益稳步提升。

  杭州市还专门为工程立法,明确供水与水质保障的重要性。2016年正式出台《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供水工程管理条例》,要求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组织推进千岛湖配水供水工程饮用水水源地及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中长期保护规划并组织分步实施。

  根据要求,千岛湖进水口划定一级水源保护区,需布置水域和陆域警示标记及隔离保护设施,保证原水品质和安全。

  此外,千岛湖进水口、闲林水库取水口等地方均设有水质监测站,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及定期检测,同时在113公里隧洞内设置了7道事故检修闸门,采用一体化智慧控制系统,对全线水量调度和闸阀站运行进行一体化监控管理。

  通水现场,浙江还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正式批复设立。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在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会上表示,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未来,杭州市将用好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研究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和公益性生态保护基金,健全保护机制,探索分质用水,实施优水优用,使得“共饮一江水,共保千岛湖”成为高度自觉,让杭州人真正用好每一滴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9年10月10日

朱欣超 郑盈盈 徐志刚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西部网:【新春走基层】秦岭深处的引水人 春节仍坚守岗位
国家防总水利部多措并举 引黄济津济淀工作进展顺利
三门峡市城市引水工程竣工 可满足60万人用水
济宁启动引水入城工程
温岭市新河、滨海引水工程开工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