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浙江嘉兴:重构全域水系 编织“幸福水网”
 
分享到:
2021-11-11
 

  

  嘉兴市凌公塘

  

  嘉兴市水价改革示范灌区(活罗浜)

  □记者 杨晶 实习记者 杨思萌 通讯员 包潇玮

  翻看嘉兴水系图,密密麻麻的蓝色水网相互交织,伸展开来。

  随着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部署实施,浙江明确打造“浙江水网”。水乡嘉兴如何答好水网建设答卷?如何推动水利工作蝶变跃升、跨越发展?

  面对新的考卷,嘉兴再一次发扬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和“艰苦奋斗、勇开先河、顾全大局、团结奉献”的嘉兴南排精神,在全省创新实施全域水系重构,构建行洪航运网、水资源配置网、清水生态网和数治水利网,四张子网叠加而成的嘉兴水网,全面提高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治理能力,打造“江南新水乡”。

  “通过水网建设,将努力把嘉兴塑造成适应未来生活方式的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典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坚实水利保障。”嘉兴市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潘侃说。

   一张行洪航运网

  实现洪涝可防、风险可控

  “江南水乡,特色在水上,重点工作也在水上。”谈到水系重构,嘉善县水利局总工程师彭小安开门见山。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是江南水乡的核心地区,同时也面临着洪涝灾害多发等“扼脖子”难题。

  彭小安介绍,嘉善县水系呈蜘蛛网分布。针对水系流动差的问题,嘉善县水利局创新提出“一张水网变成两张水网”,建设防洪排涝航运网和生态清水网。

  “水系重构主要内容是功能和规模。针对防洪排涝航运网,我们以两纵四横骨干洪涝快速排水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强骨干河道整治,重构水系的功能规模,真正解决嘉善洪涝问题。”彭小安指着铺展开的示范区嘉善片区防洪工程布局图说。

  放眼全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的嘉兴,处江河湖海交汇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全市已建成圩区292万亩,约占市域总面积的46%,堤防长度约5500公里,防洪战线长、范围广、压力大。

  如何从根本性解决防洪安全问题,同时促进全市航运发展?在嘉兴水网建设中,这是浓墨重彩的部分。《嘉兴市全域水系重构规划》明确提出,按功能对全域水系进行重构定位:骨干河道集中发挥防洪排涝和航运功能,与次干河道以及圩内河道一同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清晰、分级管控的三级河湖体系。

  “在洪涝期间,三级河湖体系共同承担行洪排涝功能,实现分级排水调度,控制区域、区间、圩区水位,按照骨干河道、次干河道、圩内河道各自的防洪能力形成三个水级,改善和提高洪涝水北排东排南排能力,确保洪涝水快速外排。”嘉兴市水利局规划计划与建设处处长赵伟解释说。

  聚焦骨干河道,嘉兴将莲花桥港和海盐塘作为“高速水路”先期试验段建设。何为“高速水路”?杭嘉湖盐官排涝枢纽负责人孙振海说:“通过加高堤防,增加水的纳容能力,让河道里的水流速更快,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嘉兴市杭嘉湖南排工程长山河排涝枢纽

  风雨交加、骇浪滔天……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强势来袭,再加上风雨潮“三碰头”,嘉兴防汛排涝形势严峻。关键时刻,“抗洪卫士”杭嘉湖南排工程再立新功。从嘉兴市水利局了解到,经过不断升级改造,杭嘉湖南排工程的自排和强排能力,已达到2800立方米每秒和520立方米每秒。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骨干工程建设好行洪航运网,加快推进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东部通道工程(麻泾港整治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后续东部通道工程(南台头干河整治工程)等流域性骨干工程落地和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同步推进嘉兴城防品质提升工程、地方城防工程和圩区工程建设,通过点、线、面结合,尽快形成‘安全生态、流畅水通’的骨干行洪廊道。”赵伟说。

  一张水资源配置网

  实现多源互济、分质供水

  拧开水龙头,嘉兴市民可以畅饮170多公里外的千岛湖优质水。这一切得益于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的建设。

  

  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隧道

  

  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施工现场

  经过两年半的艰辛建设,2021年6月底,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通过通水验收,标志着纯净优质的千岛湖原水可以源源不断地送往嘉兴。“杭嘉共饮一湖水”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工程通过隧洞、管道,经泵站加压,每年可向嘉兴市引水2.3亿立方米,相当于65个南湖的水。”嘉兴市水利局工作人员说。

  作为浙江省唯一一个没有水库的地级市,嘉兴缺乏储存优质水的“大水缸”,水资源自然禀赋条件属“先天不足”。水乡有着水质性缺水的尴尬。

  “嘉兴市地处太湖流域中下游,尽管过境水量丰富,但水源单一、水质较差,水质性缺水问题比较突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省的1/3、全国的1/4。”赵伟说。

  “优质水”对嘉兴来说,意义重大。嘉兴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十三五”时期,嘉兴先后完成嘉善县太浦河取水二期工程和海盐县千亩荡应急备用水源水工程,推进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提前完成农饮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36万提标人口任务全部完成,2020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考核全部达到优秀。

  在嘉兴水网建设中,“提高优质水资源供给能力,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道“必答题”。嘉兴明确提出,将依托太湖流域和杭嘉湖东部平原水资源配置格局,构建水资源配置网,提高城乡水资源保障能力。

  “在完成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建设之后,我们将推动嘉兴市太湖引水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太湖引水工程。同时,将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提升,完善应急备用水源建设。”赵伟说。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嘉兴大力推进水资源配置网建设,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将控制在2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不超过27.5立方米,显著提高城乡优质水资源保障水平;到2035年,形成互联互通、互调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一张清水生态网

  实现碧水畅流、水清岸绿

  清澈见底的河水,白墙黛瓦的建筑群,充满烟火气的农家乐……漫步在潘家浜村,感受到十足的水乡韵味。

  潘家浜村位于嘉兴秀洲区新塍镇,村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村民沿河而居。“以前村民养猪养牛,河道污染严重,臭烘烘的。”潘家浜村的老党支部书记朱金荣说。

  

  潘家浜村内河道 (杨晶 摄)

  潘家浜村蝶变的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朱金荣介绍,近年来,潘家浜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对村内部所有河道进行彻底清淤。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大大提升了村容村貌。

  “在开展河道生态修复的同时,村里建设了农耕文化体验园、蚕桑体验馆,打造‘桑梓情·养生地·梦里水乡’,鼓励村民积极发展民宿、农家乐。”谈到村里的变化与发展时,朱金荣脸上挂满了笑容。

  秀洲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工作人员沈琦介绍,潘家浜村重塑“梦里水乡”河网体系,通过沉水植物构建“水下森林”,同时结合微生物、水生动植物、增氧曝气等措施,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大幅度降低水体污染物,抑制蓝绿藻生长,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使河道水体保持常年清澈透底,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及以上。

  碧水绕村、碧水绕镇、碧水绕城,这是老百姓的期盼,也是嘉兴水网建设的目标。

  “虽然经过多年治理,全市地表水水质持续提升,但整体观感不佳,仍存在水体透明度不高、水浑水浊的现象。”赵伟说,“我们将通过综合调度骨干河道沿线控制闸泵,将高等级航道与次干河道、圩内河道隔离,消除航运对水体浊度影响,同步开展水岸同治,综合施策,逐步提高水体透明度。”

  直面实际问题,嘉兴市将重点梳理整治次干河道和圩内河道,打通死水区,保护全市水网的“静脉”和“毛细血管”,发挥引流排水、调蓄等功能,构建清水生态网。同时,通过增加河道容蓄量、水体静止沉淀的方式以及泵站调度,局部建设水立交和活水泵站,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增加河网水动力,改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

  “接下来全市将以城防、圩区工程为基础,实现碧水河道的四级全覆盖,并拓展至圩区内河道,提升水体透明度自净能力。同步推进实施水系连通和中小流域治理等河湖生态化治理工程,加快远期引清水入嘉兴各项前期工作。”赵伟说,“我们的目标是清水河道占比不小于80%,全域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幸福水网。”

  一张数治水利网

  实现智慧高效、融通共享

  “原本运转整个圩区需要实行AB岗,46个人才能完成工作,有了这个系统,只需要6个人就可以实现对圩堤的‘无死角’巡查。”乌镇白马墩村村委会主任姚玉峰指着白马墩村圩区数字化管理系统说,“原来巡查一圈要5个小时,现在5分钟就可以完成。”

  姚玉峰介绍,白马墩村圩区数字化管理系统包括应用集成、全景展示、实景查询和管理平台。“数字圩区”的平台构建了泵闸站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建设全市统一的水泵远程启闭控制模块,推动泵闸站水位、雨量监测智能识别,实现泵闸站智能化控制;实时进行堤防视频监控、堤防沉降观测和智能化水面监测,实现堤防数字化管理。

  数字赋能,让管理触角“耳聪目明”。在嘉兴水网的擘画中提出建设数治水利工程,面向治理端和服务端构建数治水利网,通过信息技术的加持,让嘉兴水网建设运行管理更加智能高效。

  面向治理端——构建智慧水利大脑、水灾害防御决策支持平台和杭嘉湖南排数字化运行管理平台,提升嘉兴平原河网地区水循环的分析模拟能力,实现水灾害防御、水资源、水环境多目标综合调度。

  面向服务端——构建“嘉水在线”数字化应用场景,优化“浙里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及流程,实现水利事项“掌上快办”。全面构建水网数字化感知体系,实现水利信息全面感知与工程智能化运行。

  走进杭嘉湖南排工程长山河枢纽排水泵站中控室,硕大的电子屏目上清晰地显示嘉兴市杭嘉湖南排数字化运行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智慧南排”)中的三维数字地图,轻轻点动鼠标,就可以实时查看各个闸、泵站等工程运行情况。

   

  杭嘉湖南排工程数字化运行管理系统

  嘉兴市杭嘉湖南排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智慧南排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嘉兴及周边约6000平方公里区域三维数字地图,通过高精度DEM、卫星遥感、CAD、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构建与物理实体的水利工程一一对应的数字化映射的水利工程场景,精准模拟闸站的每一个闸门和泵站的每一个水泵的实况运行及开启关闭动态。

  从一网归集、辅助决策,到数字孪生、智能调度,再到远程交互、掌上智控,2021年6月正式上线的智慧南排已初步实现了数字化水利工程、多业务多源数据融合、工程智慧化运行以及调度决策支持功能。

  “数治水利网将通过建立涵盖全要素、时空密度适用、天空地一体的智能水网,打造同步仿真运行的数字孪生流域,完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体系,推动水安全管理向主动管理、精细管理转变。”赵伟表示。

  水网蓝图已绘就,奋楫扬帆启新程。从行洪航运网到水资源配置网,从清水生态网到数治水利网,四张子网编织的是一张“幸福水网”,嘉兴水利人正在汇聚新的奋进力量,为实现洪旱无虞、河畅水清、宜居惠民的“江南新水乡”交出一份满分答卷。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1年11月11日

杨晶 杨思萌 包潇玮
实习编辑:杨思萌
相关新闻
 
浙江省水利改革创新“建大改小”试点工程大坝顺利结顶
浙江缙云县超额完成水利年度投资目标
浙江海宁市上塘河灌区成为全国水效领跑者
贫瘠土地变“绿色名片”
浙江平阳县:冬修水利惠民生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