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海上长城”,何以安澜?
——浙江决心全面加固千里标准海塘
 
分享到:
2021-07-10
 
  □记者 徐鹤群 通讯员 金梁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标准海塘建好!”1997年11号台风过后,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千里海塘、保千万生灵”的重大决策,全省人民齐心协力筑起了千里标准海塘,一道长2014公里的“海上长城”屹立在了东海之滨。
  20多年后,浙江沿海地区人口日益集聚、产业持续发展,现有海塘工程出现了防御标准与经济发展不适应、与生态保护不协调等状况。瞄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浙江日前正式印发《浙江省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建设规划》,决心全面加固“海上长城”。 
  千里海塘为何重塑 
  依海而生的浙江,海岸线长达6486公里,饱受台风风暴潮侵袭。修建海塘是浙江沿海应对灾害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站在三门县六敖北塘的坝顶步道上,眼前浪花形状的挡浪墙蜿蜒至远处,塘体加固工程正在加紧进行。 
  “受当时设计水平、建设能力、财力状况等因素制约,加之已投入运行20多年,六敖北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防御能力已不适应发展实际。”三门县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三门县防洪御潮的安全屏障,六敖北塘在去年率先启动加固提升工程,主要提升挡浪墙、外镇压层、外护坡、内外坝顶道路等,加固长度达10.3公里。 
  六敖北塘的现状,是当前浙江千里标准海塘的一个缩影。
  “随着浙江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多年来,海塘保护区内人口翻番、GDP增长了10余倍,而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确定海塘防御标准的主要因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浙江省水利厅海塘专班成员涂成杰说,根据前期排查,全省与标准不匹配的海塘长度占比70%,已低于现行国家规范要求,有的海塘出现塘身沉降、结构破损等问题。 
  提标加固迫在眉睫,实施计划已经明确:到2022年,已查明存在安全隐患的485公里海塘将全部开工建设。到2025年,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开工建设1000公里,消除海塘病险。到2030年,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开工建设2000公里,海塘安澜工程体系全面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海塘岸线全面呈现,海塘岸带不断聚合新产业、新业态。 
  防御标准怎么定 
  “八月十八钱塘时,潮头搅海雷怒飞。”独一无二的海宁潮,已成为海宁以潮兴旅、以潮会友的优势资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海塘沿岸同样达不到防御标准。 
  “21世纪初,钱塘江河口两岸省管塘已达到100年一遇的防御标准,地方塘也在50年及以上标准。经过20多年运行,这一带海塘的防御能力已偏低,与一些发达国家以及广州、深圳等地区的海堤防御标准相比,差距大,需要提高防御标准。”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高级工程师任火良说。 
  实施海塘安全提标,筑牢沿海“生命线”!根据对全省359个海塘保护区人口、经济要素逐一进行预测分析,对照现行规范要求,最终确定了各保护区海塘防御标准。根据规划,镇区和千人以上村庄确定为50年一遇;舟山市和其他沿海城市中心城区为100年一遇;台州、温州市中心城区为200年一遇;钱塘江河口南、北两岸保护区海塘规划防潮标准为300年一遇。 
  钱塘江河口的防御标准,为何如此之高?规划编制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晓明解释说:“杭州湾的南北两岸海塘分别保护着628万、1054万人口,经综合考虑和仔细论证,其建设标准与上海、东京湾的防御水平保持一致。” 
  以宽度换高度,在不明显加高海塘的基础上,实现海塘安全提标,是本轮海塘安澜千亿工程所坚持的理念。海宁盐仓海塘项目提前进行了探索。
  “我们全线提升防御标准至300年一遇,但塘顶加高控制在0.6米以内。”盐仓江堤管理所所长钱盛杰介绍,通过与消浪平台、沿江道路、公园结合,设计潮位塘身宽度从12米增加到30米以上,成功解决在较少加高甚至不加高的情况下,有效提高防御标准和安全性能的难题。 
  浙江还将实施海塘管护提效,加快推进海塘工程不动产登记、集约管理和管养分离等,不断提升海塘建设和管理的一体化、智慧化、标准化水平。 
  融合提升怎么做 
  安全提标是基础,融合提升是趋势。漫步在温州市鹿城区七都环岛海塘,芦苇荡漾,野鸟纷飞,两岸自然风光一览无余。 
  七都环岛海塘通过保护修复自然淤积生长的本土植物,实现了生态修复,塘后护坡还因地制宜地种植了乡野植被护面,与堤后田园风光和谐相融,同时大大降低了养护成本。 
  在实施海塘安澜千亿工程中,浙江将保护塘前塘后滩地水域,重点加强杭州湾、三门湾、乐清湾等的滩涂湿地和龙湾树排沙、苍南沿浦红树林、嵊泗基湖等生态资源的保护,结合海塘提标加固,同步实施海塘结构生态化改造,对塘前滩涂和塘后陆域进行生态修复,为近海域生物提供更多更好的栖息、繁衍环境,在海塘沿线打造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廊道。
  融合提升并非千篇一律。夜晚下的瓯江两岸,灯光璀璨夺目。谁都不曾想到,这个颜值爆表的“网红”地标,竟是一座抵御潮水的海塘! 
  “这个工程设计之初就树立了‘融塘于城’的创新理念,不仅考虑将其作为一道安全屏障,还同步谋划了海塘提升工程在带动城市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温州市水利规划发展中心主任林统介绍,瓯江城区防洪堤融合了交通、休闲、文旅等综合功能,设置了观景平台、运动场、停车场、公厕、休闲廊亭、驿站等惠民设施,漫步道、跑步道和骑行道全线贯通,俨然是一座高品质的带状滨江公园。 
  据了解,浙江省沿海海塘将与现有交通网络充分连接,从平湖金丝娘桥至苍南沿浦沿塘车行、骑行、步行道路将全线贯通。比肩世界级大湾区的活力海岸线,指日可待。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7月10日
徐鹤群 金梁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浙江省水利改革创新“建大改小”试点工程大坝顺利结顶
浙江缙云县超额完成水利年度投资目标
浙江海宁市上塘河灌区成为全国水效领跑者
贫瘠土地变“绿色名片”
浙江平阳县:冬修水利惠民生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