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旱圪塔村”种水稻
——山西省运城市大禹渡灌区见闻
 
分享到:
2018-11-05
引黄泵站
运城市芮城县大禹渡管坡 
 夭头村水稻田

  □记者 蒲飞

  秋日的晨光中,伴随着乡间泥土的芬芳,记者随“因河而美 美丽灌区”采访团来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东垆乡陌南镇的夭头村,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连片静待收获的玉米地中间,一片金灿灿的稻田显得格外“扎眼”,饱满欲滴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曳生姿。

  之所以说“扎眼”,是因为这里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旱圪塔村”,老百姓基本过着“洗衣去邻村,吃水靠深井”的缺水苦日子。

  “今年先试种80亩,现在看长势不错,我们准备明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大禹渡扬水工程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尚立民在向记者介绍灌区发展历程时多次提到这个开始种水稻的村庄。

  大禹渡扬水工程建成后,夭头村引来了黄河水,结束了当地百姓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过去的旱地“百斤田”早就成为水地“吨粮田”,但在这里种水稻,在当地村民看来也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的稀罕事儿。

  “这里基本都是河滩地,表面胶泥层比较厚,大水漫灌后土壤容易板结,透气性不好,水排不走,种植玉米不仅产量不高,有时候甚至会因‘涝’出现死苗现象。我们就一直考虑能不能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改种其他农作物。”大禹渡扬水工程管理局东干渠管理站副站长郭林帅向记者讲述了在灌区试种水稻的初衷,“经过跟老张多次商量论证,结合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我们最终选定试种从东北购置的‘盐丰47号’水稻品种。”

  郭林帅口中的“老张”是夭头村的种粮大户张栋栋,他站在即将收获的稻田里,以亩产千斤玉米和水稻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玉米的市场价是每斤8毛3,稻谷是1块4毛5,每亩地水稻要比玉米多赚五六百块钱。现在试种的这种水稻生长周期为90到120天,头茬小麦收割后就可种植,跟种回茬玉米一回事儿,而且是旱播稻种,也不用育苗插秧,省水且人工增加也不多。”

  恰似一个缩影,夭头村从“旱地”到“水田”、从贫到富的变迁,正是大禹渡灌区建成40多年来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

  大禹渡灌区地处山西省最南端的运城市芮城县境内,一个相传禹神曾经在这里驻马治水的地方。48年前,芮城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和干劲,集全县之力在茅草丛生、风沙弥漫的恶劣环境中,开山辟崖、运石填坡,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引水上塬,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引黄灌溉工程。

  “工程以一级站滑动式泵车、沉沙池两厢交替运行和二级站一次扬高193.2米这三大技术创新,开辟了当时的水利先河,被称为中国1974年社会主义建设十大成就之一。”讲起大禹渡的历史,扬水工程管理局局长董曾武很是自豪。

  在董曾武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大禹渡扬水工程是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大型引黄高灌工程,属于国家大型泵站。工程兴建于1970年10月,1974年10月首期工程竣工并开始提水灌溉。灌区灌溉面积50.84万亩,占芮城县浇灌面积的70%以上,受益范围包括8个乡镇92个行政村,受益人口26.8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9%。数据显示,自1974年上水灌溉以来,灌区累计上水11.2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作物1597万亩。

  因水而活,因水而兴。

  尚立民告诉记者:“工程引来的不仅仅是黄河水,更是信心和胆气,只要水流进地头,老百姓种地就有了底气。”

  因为供水得到保障,曾经“春季不见苗、秋天不产粮”的芮城县现在几乎没有撂荒的土地。

  像夭头村一样,芮城县许多受益村庄在吃饱肚子的同时,还种上了经济作物,相继成立了苹果、梨、中药材以及养殖等农业合作社,一批高效观光种植、养鱼等特色农业也应水而生,蓬勃发展,大禹渡引黄工程成为灌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支柱。

  但是,由于大禹渡灌区支斗渠是先后修建的,施工材料、施工水平、标准和质量普遍存在差异,支斗渠计量形式不统一,造成同一形式的量水堰配放同样大小的水量而水尺却不一致,导致以前放关系水、人情水的现象时有发生,给配水查渠造成一定的管理难度,灌区渠道水利用率一直徘徊不前。

  尚立民说:“2001年开始节水改造之前,灌区年均上水量仅有800万立方米左右,灌溉面积只有8万亩、12万亩次左右。通过‘北扩、东伸、中换’等灌区改造,灌溉面积恢复扩大到了50.84万亩。”

  如何增强灌区群众信心,激发群众种田积极性,把黄河水用好,成了摆在大禹渡灌区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大禹渡灌区立足实际,选择从发展灌区信息化这点上破题,把灌区节水增效、泵站节能降耗和安全运行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建设目标,持续加大节水续建改造项目的实施和水利工程设施完善力度。

  在南卫乡石门联村的地头,大禹渡扬水工程管理局北一干管理站站长董景云正和同事们一起检查斗渠进水口的用水计量装置,他告诉记者,现在灌区全部安装了统一标准、统一制作的钢板式巴歇尔量水堰,全灌区支斗渠实现了“同一水量、同一水尺”。

  “灌区量水堰的标准化改造,为实施灌溉用水数字化考核奠定了坚实基础。”大禹渡扬水工程管理局信息科闫帅告诉记者,管理局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灌区用水计量上的实践应用,经过3年多的努力,对无线水位流量计进行反复实验测试,达到了支斗渠的水位、流量等数字计量稳定准确,实现了用水农户现场随时查看及过后查询、村级水管员手机自动显示、管理站调度及配水闸房终端仪器显示、局总调度即时显示的四级资源共享管理,大大提高了渠道用水计量的准确性,渠道水利用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

  “我们现在用水可放心了,心里对自家用水多少都有一本明白账,不像过去用了多少水、该交多少钱都是糊涂账。”南卫乡石门联村党委书记张曾治一边讲述着近些年来的用水变化,一边在灌区开发的“阳光水务查询系统” 触摸屏终端上查看自家夏灌的用水明细。

  尚立民说:“信息化建设工程对灌区群众来说就是一本明白账,保障了群众用水权益,维护了百姓的用水知情权。灌区群众通过各管理站设立的触摸屏终端,实时查看配水稳定率、配水的历史记录及剩余水方数据等灌溉信息,有效杜绝了人情水、马虎水、含糊水,让老百姓切切实实用上了明白水、放心水。”

  “我们通过研发流量计、设置终端机、推行电子票、安装智控闸、建立数字化泵站等信息化建设手段,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大禹渡灌区特色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客观公正的数字化管理,有效地堵塞了管理漏洞,大大提高了灌区管理水平。”董曾武介绍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山西省一大批惠农水价政策的贯彻落实,受益区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灌溉亩次成本大大降低,增加了灌区群众种地信心,用水热情空前高涨,引水量成倍增长。”

  数据显示,大禹渡灌区2017年引水量达到8903万立方米,是改造前年引水量的11倍;灌溉面积50.84万亩、130万亩次,是改造前灌溉面积的6倍多,复播面积由过去的30%提高到了95%以上。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1950斤,是项目改造前的2.59倍,小麦单产最高达1400斤,玉米单产最高达2300斤;粮食总产量达1.22亿千克,是项目改造前的1.77倍。

  采访结束时,记者途径芮城县西陌镇常家庄,村民程治平正在用村里的深井给自家的7亩多苹果园浇水。“我们这儿地势高,至今用不上黄河水啊!”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用黄河水浇地时,程治平言语中既充满着对塬下能用上黄河水的艳羡,又满含着对能用上黄河水的渴望和期待,他说:“天要是稍微旱点,机井就不出水了。再说黄河水是‘阳水’,浇上黄河水就等于是浇上了养分。”

  “今年,根据省水利厅中央水利发展资金项目计划,安排大禹渡灌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资金6500余万元。项目规划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受益范围包括6个乡镇、38个行政村。”尚立民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程治平。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程治平也能吃上自家种的水稻了。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11月5日

  

蒲飞
责任编辑:罗景月
相关新闻
 
山西大水网小浪底引黄工程9号支洞下游主洞贯通
水润高原脉 河生青海根——青海高质量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综述
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给污染的河流洗洗澡
以绿色和高质量建设管理推动大坝安全与河流健康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