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江西青原区:碧水青山相辉映
 
分享到:
2021-07-14
 

  □周敏强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庐陵“形胜之景”自古享誉全国,而青原区位于庐陵腹地,山水俊美,如掌上之明珠,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交相赞誉。一山一河皆诗句,一库一湖尽美景,两江一水,丰富着青原底蕴,滋养着青原韵味:看赣江边,滨江北延工程,阳光正好,少长嬉笑,一派生机勃勃;赏水库中,湖上绿林小岛,清风徐来,鸟语花香,一幅山水名画。青山便是名片,绿水亦是招牌,醉心于此,让人流连忘返,而这山水美景却来之不易,这一切要从一场的水生态“持久战”说起。

  岸线水生态两手抓,重塑清秀江岸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原区产业逐渐集聚,周边人口不断汇聚,城市开始大力谋建设、促发展,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的同时,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过去,青原区赣江沿线一带多为农田,由于水生态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与环保意识的缺乏,肥料、农作物残渣、牲畜排泄物等让江岸边一片萧条:连片的棚户、杂乱的菜园、刺鼻的臭水、散乱的畜群......河道的天然优势,丰富的砂石资源让不法分子有利可图,非法采砂点犹如跗骨之蛆;汛期水位上涨,江边农户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旧伤未治,新伤不断,岸线千疮百孔,水生态持续恶化,百姓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岸线保护和水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为彻底扭转岸线“脏乱差”的局面,乘着“赣江最美岸线”的东风,2018年底,区委、区政府当机立断,持续开展赣江沿岸非法码头整治工作,肃清岸线非法行为,共拆除非法矮圩2处、非法码头20处,混凝土搅拌站1座,价值达5000万元。累计拆除二层砖混房7幢,一层砖混房10幢,活动板房13处,工具房7处,铁皮棚2处,传输分离设备7套,搅拌设备3套,吊机4台,输电变压设施21套,恢复侵占河岸线10公里。

  2019年底,区委、区政府组织推进滨江公园北延工程建设,南起井冈山大桥,北接新井冈山大桥,推动沿线农村整体搬迁,征地425亩、拆迁房屋约427栋、合计约10万㎡,让百姓告别涝区,住进新家,享受区域发展的红利;以路堤结合形式大力开展岸线治理约4.3km,引入多样化的景观园林绿化,以绿色生态提升水生态环境,营造良好人居氛围,从此赣江东岸一改往日颓废的面貌,重归秀丽风景。“每次这里,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长大的地方”市民李先生感慨道,“我从小生活在赣江边上,以前到处都是牲口粪便的臭味,地上的泥坑里的水都是黑的,去学校总被别人嘲笑身上有股臭味,很是尴尬。搬迁之后,我经常回这里看看,看着公园一步步建起来,风景一天天变美了,儿时熟悉的水流一天天清了,心情也越发舒畅了。”

  同时,区河长办作为水生态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水岸同治、系统治理、因河施策、标本兼治、部门联动、治管结合,全方位、全过程实施城市水生态治理,重点抓住水体源头污染管控,集中力量打好城市水生态的保卫战,抓好长“制”久清的持久战,不断深化岸线与水生态维护工作。

  2019年至2020年,区河长制持续开展赣江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清河行动”及消灭IV类及V类水。围绕生活污水及垃圾整治、工业污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船舶港口污染整治和水域采砂及岸线整治等五个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摸底排查,集中整治,扎实推进赣江流域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将域内江河岸线及库塘的水面清洁、垃圾清运工作纳入到第三方治理、对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道路和城市管网提标建设、对工业企业涉及污染问题开展全方位排查整改等途径,全面提升全区水生态环境。

  “赣江水就是青原人的根”,区河长制办公室周晓辉说道。作为区河长制的骨干,他常年投入到青原区河湖岸线和水生态保护的第一线,认真学习河长制相关文件、会议精神,积极打入群众,宣传河长制相关知识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大家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对这片土地都有着很深厚的感情。过去,看到一些破坏生态的行为,大家也很痛心,但是不知道去哪里反映、向谁反映”,周晓辉来到一块河长信息公示牌下说道,“从河长制深入贯彻落实以来,我们在全区范围内的各条河流、水库附近立起了35块公示牌,从姓名到电话,记录了相关河长的详细信息,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或是群众举报,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消息并去现场开展核查工作。但要实现久久为功,做好水生态的保护,光靠我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为此,区河长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起以区委书记任“总河长”,区长任“副总河长”,落实“区河长”、“区库长”19人,分别由相关区领导担任。把“河长制”延伸至乡村一级,设立“乡河长”、“村河长”100多名,聘请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200多名,形成了区、乡、村三级联合作战的责任网络。此外,区河长制联合水利局、环保局、城管局等相关单位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联合活动。从思想、行动再到监管,在河长制全方位推动环保和水生态工作落实落细的良好氛围下,环保意识和水生态建设重要性逐渐深入民心。

  水质库景齐建设,打造美丽库区

  水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建设流得动的水,又不能忘记治理留得住的水。

  青原区境内水系发达,有大小水库共54座,涉及到辖区内诸多各个乡镇诸多农户的灌溉用水。早些年,为了实现农户们的增产增收,小型水库立体化养殖模式大行其道,农户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各个库区的水环境、水生态却被透支了。积重难返的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害着粮食生产安全和周边村民健康安全,不断倒逼政府部门和河长制出台举措根治顽疾。

  党的十九大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其中提到要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强化河湖水系连通、水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2013年,青原区启动水库水质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拆除水库、山塘、村庄周边、主要通道、工业园区、中心城区规划区及规划为禁养区的猪鸭养殖场养殖栏舍4000多平方米,建成沼气池1712立方米,新增Ⅲ类水以上水库19座,水库水质达标率64%。大力实施农村、景区氧化池工程建设,一镇(景)一座,对污水进行“生态疗法”,集中处理,改善水生态环境,项目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5%。

  2017年后,青原区河长制正式成立,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利器,青原区河长制坚持标本兼治,在原有水库治理工作方案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水库水质专项整治工作,力图水库水质“病灶”连根拔起。至2019年底,全区水库水质实现飞跃,54座水库水质经检测后均达到Ⅲ类水及以上,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的水库水质和库区水生态环境治理任务。

  2020年,区河长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要求,将水库水质总河长制工作纳入河湖库长制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库区整治工作的考核力度,切实保障整治实效。在中央环保巡查组和省环保巡查组实地考察发现问题后,区河长制严格遵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原则,以水库为单位,逐座进行排查,实施“一库一策一档”,出台《小型水库整治工作方案》,坚决防治水库水质污染问题反弹;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工程措施和植保措施,综合治理水库周边生活垃圾、肥料饲料养殖、水中磷和浮游物质、淤泥等,改善污染的水质,严守库区水生态环境和水质质量红线;持续强化考核问责,对工作不力、未达到治理工作要求或水库水质取样、送检等环节弄虚作假的,追究相关领导责任,核减相关项目及资金安排,确保治理工作落地落实。

  截止至2021年2月,全区已投入资金30万元,清理垃圾废弃物100多吨,3座水库水质由IV类水转为Ⅲ类水,切实做到了水生态问题“发现一个,治理一个”,河湖岸线及水库巡查力度不断加强,各级河湖长督导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

  治水不易,守水更难

  赣江岸线的容光焕发,孤江、富水河的欢涌奔腾,库区的水清林绿,需要夙兴夜寐的大刀阔斧,更少不了孜孜不倦的长久维护。为充分激发河湖长制机制潜能,青原区水利系统前后斥资570余万元,搭建智慧水利信息平台,研发河长APP软件,协助河长开展日常巡查,实现巡河“打卡”,精准办公;安装河库监控摄像头22个、水质监测系统2个,打通重点河段和敏感区域的视频监控、水污染等“信息孤岛”,开启智慧巡河、治水新阶段,流域内水污染防治情况一目了然;添置无人机,通过空地、人机巡查,让监测的眼睛看得更远,监管的触角伸得更长,全方位、无死角观察河库情况,用可视化、即时化、智慧化,实现全区水域信息化管理,开创河湖治理新局面。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1年7月14日

周敏强
责任编辑:邓婉颖
相关新闻
 
江西景德镇:把好水利建设质量安全“八道关”
江西黎川县: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新画卷
江西景德镇:元旦期间水利安全生产平稳有序
江西萍乡市枫林水库库区保洁常态化
江西新干:城市应急备水源工程开工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