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泰州的江海文化
 
分享到:
2021-03-11
 

古盐运河又称泰州运盐河、通泰运盐河、老通扬运河等 资料图片

  □董文虎 潘时常

  江海文化作为泰州文化的一部分,尽管随着大海的远去在淡漠,甚至在失落,但只要我们认真体会,江海文化从来都是泰州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我们还会发现,长三角地区临江达海,长期引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开放、创新、包容的江海文化精神已成为这个地区最鲜明的特点。

  泰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江海文化当然是其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泰州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维度。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泰州丰富着江海文化的内涵,为江海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泰州印记。立足泰州特色资源和基础条件,放大江海文化基因,构建和谐幸福社会,成为新时代赋予泰州的重大课题和现实选择。

  江海淮之水孕育泰州

  据文献记载,江苏海岸线的变迁与大海、长江、淮(黄)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今日之泰州大地,史前曾是浩瀚无垠的大海。于距今6000年前开始,长江和淮河水带来的泥沙经海潮顶托,在原已形成连片的黄海浅层大三角洲堆积起一条岸外沙堤,使“海水不再漫浸”,沙堤内形成了大片潟湖和湿地,包括泰州北的兴化全部、姜堰和海陵部分地区在内的里下河洼地,此时淮河口以南至长江口的海岸线均在泰州(海陵)境内。从这里可知,首先是大海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随水流而下的泥沙,并以潮汐的作用去顶托、固结这些泥沙而造陆,使江苏陆地版图向东持续延展;其次是长江,每年携带约9240亿立方米的水和4.86亿吨的泥沙入海,加速了江苏长江下游江岸和海岸线的东迁;再次,北宋以前,黄河在渤海湾入海,对江苏海岸线影响不大,但自1128年黄河南侵、夺淮入海后,大量泥沙涌入淮河,特别是到16世纪中叶以后,黄河夺淮、泗入海,出现了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由淮入海的相对固定河道,即现古黄河,每年泥沙以高于长江1~3倍的量入海,实现了泰州的沧桑巨变。

  在泰州南半部,因泥沙的沉淀、堆积和长江中泓西段的东移和东段的南迁,逐渐形成了泰州古盐运河以南,包括海陵、泰兴、靖江等地的高沙土地区。公元前1个多世纪,长江三角湾北侧沙嘴的南缘约在扬州、泰兴以南江岸;六朝前期,北侧岸线大致在今泰兴、靖江、如皋以南至白蒲以东一线,沙嘴前端推至仍属泰州(海陵)的如东(掘港),称廖(料)角嘴,其时南通尚未出海,泰州当属“江头海尾”。秦汉时代,道教人士在此建“江海会祠”,观江海胜境,论“道法自然”。隋唐时期,长江河口下移至靖江与江阴之间,从1.5~3公里豁然展开到7~10公里乃至更宽,形成海陵潮。由此可见,泰州北半部是从大海、淮河孕育而生,南半部是因长江、大海相拥而成。正是大海与江、河强大的合力作用,生成了古泰州江尾海头这块宝地。

  大海、长江、淮河造就的泰州北潟湖、南沙壤,为泰州先民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空间和条件。泰州先民的文明遗址处处可见,6000多年前的影山头遗址,泰东河两岸的蒋家舍遗址及其5500多年前古井群,4500多年前渭水河西侧的南荡遗址,3000多年前姜溱河东江苏沿海最早的商周古城池——天目山遗址,2200多年前开挖的盐运河,1000年左右唐宋时代的凤城河及州城遗址……这些承载泰州古代文明的遗址文化,无一不与水相关联。

  泰州江海文化基因源远流长

  江海之水养育了泰州人民,江海文化因而成为泰州文化的“原始基因”。

  泰州的地名有着深刻的江海文化基因烙印。古代泰州最早称海陵,其名始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继称“海阳”,再称“泰州”。今天泰州地名中,“海”字为名者也不少,如望海楼、海光街道、海阳路等。由于大江环抱,高港、泰兴、靖江乃至泰州其他市区以“江”字命名得更多,无须赘述。其实,泰州的“泰”字,其部首属“水”,字由“三”“人”“水”构成,有人在三水(江、淮、海)间、国泰康宁之意。

  泰州的水是大海、长江、淮河齐奏的交响乐,泰州的水是条条人工河道共吟的抒情诗。江海文化不仅留给泰州自然之美,还使泰州人的性格中留下了淳厚、开放、交融的人文之美。

  泰州的文化是泰州人与大海、长江、淮河的结晶。盐运河、南官河、凤城河谱写了泰州历史文化的灿烂,引江河、凤凰河、海纪馆展现了泰州今日的辉煌。三国名将吕岱、书评大家张怀瓘、教育学家胡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泰学始祖王艮、三绝奇才郑板桥、京剧大师梅兰芳、水利翘楚郑肇经、爱国侨领单声……无一不是在泰州水哺育下成长的。穿越时空的历史给泰州留下了王维的高歌,日僧圆仁的巡礼,陆游的低吟,范仲淹的政绩,岳飞的长啸,文天祥的遗憾,李庭芝的悲怆,林则徐的税示,孔尚任的名剧,翁同龢的留恋,陈毅的雄才,粟裕的大略……

  唐代诗人王维在《送从弟惟祥宰海陵》中写道:“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这是最早称泰州为江城的诗。北宋王禹偁在给泰州知州田锡的诗句“喜闻辞日留前席,莫算多时留水乡”中称泰州为水乡。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是其对靖江表妹家江景的回忆。南宋文天祥的“江南父老还相念,只欠一帆东海风”,人在泰州古盐运河上,心已飞向大海,以表抗元急切之心。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笔下的泰州是“渺渺孤舟发,翩翩栖鸟迁”。明代泰州才子储巏的“北望江乡水国中,帆悬十里满湖风。白苹无数依红蓼,唯有逍遥一钓翁”,更对泰州水乡风光充满了深情。

  传承大禹之风 建设幸福河湖

  “望其咆哮震怒之威,则感裂岸决堤之险”,自古至今,泰州人总在“思何以安之”。

  泰州夏秋汛期,雨涝潮洪轮番肆虐;冬春少雨,潮退难引,苗旱人渴。每至汛期,泰州先人承继鲧禹治水抗灾,堵疏结合,垒垛田、开河港、建坝堰、造闸涵,汉代开挖运河以运盐和灌溉,唐代筑常丰堰以防海浸,南唐开挖城河以护城,开挖市河以兴市,元代浚拓南官河(时称济川河、今称腾龙河)以夺城,宋代筑成范公堤以保下河农耕,明代开挖泰东河以通海。清代乾隆时期,靖江沿江地区大面积坍塌,此后时隔32年坍情又加剧。嘉庆帝令总河吴敬、两江总督百龄亲到现场履勘,修改工程方案,落实治坍资金。工程付诸实施,终止了坍势。

  江海淮之水带来了农耕的发展、运输的通达,养育了泰州的先人,造就了泰州城市,江海文化蕴含了泰州文化和泰州先人“穿城不足三里远,绕廓居然一水通。暇日娱情容易尽,平时访古妙难穷”的闲适和幸福感。当代的泰州,南堤北圩建设,百万亩节水工程,千条河道疏浚,引江河、凤凰河开挖,卤汀河、泰东河拓浚,10余座文化桥梁建造,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建成……可以说,泰州境内2.4万多条河港、高标准江堤港堰、达标圩堤无一不是秉承鲧禹之技,无一不是传承大禹之风,无一不是人力与自然的结合。

  放大江海文化基因,推进和打造幸福河湖,以实现今人“万水安澜护江城的安全之河、人水两利同相处的健康之河、近水康养惠民生的宜居之河、涉水生物可持续的生态之河、碧水环绕赋‘乡愁’的文化之河、绿水经济新发展的富民之河”的六大目标,使“幸福水天堂”的梦想化为现实。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年3月11日

董文虎 潘时常
责任编辑:尼冰琳
相关新闻
 
江苏提前完成重点河湖水量分配工作
江苏常州金坛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江苏如皋市治水经验入选水利部2021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砚台船闸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验收
长三角示范区首个“水质无忧”保险项目完成签约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